为什么你看到的社会新闻大都是负面消息?
标签:
市场营销风营销负面新闻焦点媒体运营 |
分类: 营销杂谈 |
在一个雨后的早上去登山,发现很多蚯蚓都“搁浅”在了人工修建的山路上,因为身下都是石板,所以蚯蚓没法再回到土中,随着气温的升高以及阳光的照射,他们大都已经处于了一个“半干”的状态。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把蚯蚓拨弄回潮湿的草丛当中,让它们可以有“重获新生”的机会,但是,每次我也都忍不住会思考:蚯蚓从泥土中爬出来,固然有积水导致泥土不透气、他们需要呼吸的原因,但是这样爬上没有遮挡的路面,它们岂不很容易就成为小鸟这样“捕猎者”的食物或者被晒干……,这样的话,蚯蚓岂不要死亡很多……
沿着这个方向思考下去,直到随着山势越来越高,游客越来越少,道路越来越原始崎岖,我才想通——那些蚯蚓之所以别我关注,并不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大多数蚯蚓,而是因为它们恰巧出现在了我要行进的道路之上,实际上会在石板路上“搁浅”的蚯蚓只是整个蚯蚓种族里极小的一部分,数字可以忽略不计,即便在这座山中,被石板路覆盖的面积也太小了,在石板路外面,在草丛里、树根下,其实有更多的蚯蚓生活于其中,只是,这些处于正常生活状态的蚯蚓是我看不到的。
在这座山里也许有几万条甚至更多数量的蚯蚓,我在石板路上看到的不过几条、十几条,但是因为这极小的数量处于一个“非正常”的状态当中,所以它们吸引了我的关注,具备了对其种族的“代表性”,让我开始担心人类修建道路是否会导致蚯蚓“灭绝”?!
并不只是在山路上遇到的蚯蚓,人们对于社会新闻的关注也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之中——我们会关注那些刚好出现于我们眼前的新闻,并且因为我们的视野有限,所以会用这些少量的、被我们看到的现象代替整个社会现状。
山林有蚯蚓,并不是新闻,即便我大声地呼喊,恐怕也不会引起周围登山者的关注;但是如果我指着路上的一处说:“这里有只蚯蚓被晒成干儿了”。那么在我周围的人或多或少地会看一眼——这是人们正常的心态和行为准则——猎奇的心理,让我们误以为这个社会上的新闻“大多是负面新闻”。
理性地分析一下,如果这个社会上的人大多生活于负面事件当中,你所看到的社会还会是这个样子嘛?如果说人们通过媒体看到的社会新闻大多数是“负面新闻”的话,那们原因一定不是这个社会中负面事件比正面事件多,而是媒体从自身吸引关注的角度考虑,认为报道正面的事件太平常,没有人会去看!
比如,当红灯亮起的时候,谁也不会关注那些遵守秩序、等待绿灯亮起再行驶的汽车,而那些闯红灯或者狂躁地按喇叭的却会引起关注,如果一条新闻报道车辆都在正常行驶、都在正常地等红灯,这条新闻有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吗?这家媒体还有所谓的“生存空间”吗?同理,如果有两条新闻,一条报道的是全国有绝大多数的少年儿童没有丢失,而另一条报道某个地方有一个儿童丢失了,媒体会选择哪条新闻进行报道,人们又会去关注哪条呢?
很多时候,人们心理期待和想要关注的未必一定是“负面新闻”,但是人们不愿意去关注的肯定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见到”。久而久之,媒体报道有只有通过“非常”的新闻来吸引关注,而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非常新闻”都很有可能和负面信息相关。
整个人类社会能够正向的发展,说明了在这个世界之中正能量的事件所占的比例一定是更大的,处于吸引关注而出现于人们眼前的“负面新闻”,确实有其“奇特”的概念,但它们只能代表自身,而不能代表“大多数”。就像那些意外爬到石板路上而导致死亡的蚯蚓一样,这只是发生于蚯蚓种族中概率和数量都极小的事件,可以说是意外中的意外。这些蚯蚓的行为绝对代表不了大多数蚯蚓依旧舒适地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之中,更代表不了大多数蚯蚓会像这些个案一样会被晒干、死亡。
如果刚好有媒体人看到本文。你会怎么想?你会做些什么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