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学者溺于所闻”?
标签:
风营销市场营销知识经验主义学者溺于所闻 |
分类: 营销杂谈 |
“学者溺于所闻”是《商君书》里的一句话,大意是说:有学问的人会陷于自己掌握的知识之中,延伸的意思是指人们应当去思考更远的未来,不要因为自己已经有了旧的见识而放弃接受外部环境的变化。
关于“学者溺于所闻”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诸葛亮与马谡的故事了。按照《三国演义》里的描述,尽管刘备临终前说了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却仍然让马谡带兵,导致了街亭的失守——这个故事也让很多后人认为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不如刘备,但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再来看一下:
在《三国演义》之中,马谡是有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的。诸葛亮派他和王平去守街亭也正是因为他认为马谡的军事理论是可堪一用的。很多人都会觉得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把营寨扎到山上,水源被敌军截断,这是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导致的结果。但是仔细想一下,扎营地的选择并不是一个需要实践才能明白的道理,选择有水源的地方扎营应当是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军事理论基础。在诸葛亮的意识之中,马谡懂得军事理论,应该就懂得营地的选择方法。
在上述的故事之中,诸葛亮就犯了“溺于所闻”的错误,他认为懂得军事理论的人就应当懂得如何扎营、懂得如何扎营的人就应当懂得如何选择扎营地的位置……
必须要强调的是:经验是绝对有用的,但是经验总有其适用的时间和空间。诸葛亮之所以看错了马谡,正是因为他的知识、经验帮助他屏蔽了很多“不可能”,而实际上可能性是无穷多的。
《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里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多臆想的成分,但是“溺于所闻”的情形却经常出现于我们的管理行为之中,人们总是很主观地屏蔽自己知识体系以外的可能性。
应该说,目前全球的教育体制都是有问题的,因为所有的教育机构都是按照“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在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成才”,缺点则是这些人才只擅长个别领域的知识,这就一定会让他们在工作中屏蔽掉自己不懂的东西,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有相当数量的专业人才会把所有不懂的事情纳入到自己的理解范畴之内,用自己擅长的知识去解释一切。
我见过很多财会专业的人士转行去做了投融资相关的业务,很多人可能认为财会和投融资都属于大金融范畴的专业,应该是有很多重合的知识点的,这么想不能算错,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
通常,企业的财务人员是一个“第三方”,他们只依靠数字说话,制定财务红线,所以财务工作是一个“看结果”的工作。而投融资则不然,除了必要的财务结果之外,对于市场的占领、对于未来产业链中的“卡位”……等很多现象都是无法用财务数据来解释的。这也是有一些“亏损”的企业依然被资本密切关注的原因。
财会专业人才了解数字,而投融资则需要在数字之外掌握更多的信息,如果一个只懂得财务知识的人进入到资本领域,如果他不重新学习的话,也许他不不会失败,但是他一定会因为只懂得用财务知识来解读一切而是失去很多机会。
鹰会抓兔子,狐狸也会抓兔子,看到狐狸跟在兔子后面费力地奔跑,鹰也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狐狸不从空中飞过去抓兔子呢?根据自己的特长,鹰屏蔽了“狐狸不会飞”的知识点,但是鹰也没有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最终的胜利者是——人,人可以坐在直升机上用枪打兔子;可以做好铁丝扣套兔子;可以用笼子加诱饵来骗兔子;甚至可以训练鹰和狗来抓兔子……,人不像鹰一样会飞,也不像狐狸、狗那样可以随着兔子奔跑,但是当目的明确了之后,人可以不受制于自身的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达到目的,这会让成功的可能性增加许多。
所以,想要不“溺于所闻”,要记得我们是人,不是鹰、不是狐狸、不是某一种单一用途的工具;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联络更多的资源,购买好用的装备,总之,要让更多得可能性出现以供我们选择!
后一篇:21世纪==管理世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