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nn上海
Ann上海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23
  • 关注人气: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三角之上海(1):何处是故乡

(2019-08-04 08:56:14)
标签:

长三角

旅游地理

闲将往事思量过

杂谈

分类: 闲将往事思量过
      
认识上海:

长三角之上海(1):何处是故乡



       常常为“你是哪里人”的询问困扰。
出生在武汉,可从小填写简历时都被要求填写“江西南昌”。但这个地方一直只存在于各种简历表中,只到50岁那年,才带着孩子们全家一起去寻访。可是那里已完全没有族人可访,也无故居可探,所以也完全没有找到故乡归属感。
出生地武汉,一直到研究生毕业,前半段居住了近25年。南京工作十年后再次调回武汉工作与读博,又6年。前后30余年,也仍然没有归属感。留在武汉工作的武大校友们,常常打趣“你的武汉已是我们的了”。
武汉当然不是我的,从来也不是。即便生于彼,长于彼,似乎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归属感。或许是因为少时籍贯的纠缠,也或许是国人对武汉的地域鄙视,回答“你是哪里人”时,更多选择的是南昌,即便这大半辈子里,仅就以游客身份去过不到一周时间。
那么南京呢?工作与生活了十年的南京,同样没有归属感。或许这是因为南京阶段是我一生中最艰苦的经历。25岁不到的年纪,刚从校园走入社会,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地他乡,经历了成家、生子等各种生活磨难,户口、房子、粮证、煤证等各种短缺。毫无依靠,仅凭着一腔热血,东闯西突,各种奋斗,各种折腾。虽然丰富,但潜意识里大约有着往事不堪回首的痛楚,更不太愿意回忆。
2002年博士毕业来上海工作,至今也快20年了,人生的三分之一时光吧,仍然也找不到归属感。然因工作原因时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其他同仁看完通讯录后,常常会说“你看着就像上海人”。我不知道这是恭维还是讽刺,特别是当留在武汉工作的校友们这样说时,总是无言以对,只好抱以嗬嗬。但骨子里不能承认自己是上海人,只是欣赏与认同上海的规则而已。
其实与上海的缘分也算是很久的了,从1987年算起,至今30余年了。 
第一次去上海,是1987年研究生论文调研。因为原来的导师调上海工作,所以做学位论文时专门去上海求教。1980s年代的研究生应该还是精英教育吧,不收学费不愁分配,每月有生活费,做论文还全额资助3地调研。记得我分别选择了北京、上海、广州。并与女同学从广州结伴去了海南。1987年的海南还未开放,1985年一位本科男同学作为支边模范到海口工作。因此交通极其不便,海船晃荡的厉害,不敢走动,躺在床铺上,紧紧拉着床拦,即便晃得昏天黑地也不敢撒手。但这些都是美好的回忆。其实整个80年代大都是美好的回忆。经常与某人交流,回忆80年代,一致认为80年代是这一生中最幸福美好的时光。当然不是从物质生活而言,而是精神层面的。单纯的求知求智,出自内心的喜爱,追求自我完善的创作。可惜毕业后走上社会,各种庸常,各种外压,各种扭曲,这种纯粹不再。
第二次去上海则是已在南京工作的时候了。1994年某人在上海的学林出版社出了本著作,代替他去上海将几百本样本书运回南京。那个时代的物流没现在这么方便,如果是现在,出版社直接快递过来,根本不用过去。而且也没有高铁,上海过去可以轮船可以火车。印象中去上海乘坐的轮船,因为下水较快,返南京时选择的火车,因为如果轮船的话,逆水会很慢,大约需要20多个小时。但即便是火车也是很慢,哪像现在高铁,1小时多就到了。当时学林出版社在南市,很是破旧。没呆多长时间,在南市找了个小旅馆,将书在邮局寄出后就回南京了。因为儿子尚小,无法放手。
这最初的2次上海行其实并没有对上海留下很好的印象。今日回过头来再思量,大约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较匆匆,二是所去之地并非繁华之地,三是当时的上海还未开始重建。应该说第3个原因更为主要吧。
1990年代后期调回武汉工作后几年里,因为工作的关系,基本上每年都会去上海一次。特别是2001年后,因为某人带着孩子在上海,更是每年多次往返于上海武汉。这个阶段应该是从认识上海,到认同上海,直至喜欢上海吧。
常有人笑话我们从武汉到南京,再到武汉,又到上海,没有离开过长江中下游,似乎没什么意义。但对我们而言,选择上海是慎重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大约去过几十次的上海了,也有意识地去看,去感受,去比较过。
所以选择上海是因为懂得,也是由懂得而来的舍得。
一是懂得上海这座城市的性格。上海大约是全中国最讲究规矩的地方,至今也仍然是。这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里有些鹤立鸡群,而对于我俩来说则至关重要。

二是懂得自己。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内心。当看过了一些外界的喧嚣,开始注重内心的安宁,所以相信适合的才是好的。

三是舍得。来上海,放弃当时的风光职业,回归高校,是一种舍得。来上海,远离亲朋好友,放弃已有的各种基础,再次来到异地他乡,重新建家立业,也是一种舍得。

所幸这近20年来,经过努力,也是因为上海的包容,我们较好地融入了上海,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可仍然没有故乡归属感,也尝试过其他的努力。所以在50岁时又有过一次折腾,这次的方向是美国。但最后终因种种原因而终止了这次计划,还因此变换了工作岗位,只是仍在上海。

去年我也断然地拒绝了挽留,勇敢地选择了提前退休。其实提前退休应该是早在2014年调动工作时就决定的事了,因为原工作离居所太远,加之已心存退意,所以选择一个较为轻松的单位等候退休。

虽然许多的不理解,也有许多的质疑,但我不后悔这样的选择,也非常享受退休后的生活,并和某人一致认为,退休后的日子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又一个幸福阶段,较之1980s年代的学生阶段,应该更为幸福。

这不仅是因为有了物质保障。经过几十年的打拼,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不像1980s年代的穷学生一个,从而有了更多的财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重要是的精神上的自觉与坚定。1980s年代的求知求智或许还只是本能的直觉的喜好,而退休后的求知求智则是一种自觉,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所幸居住上海给了这样的条件与氛围。即便没有认为上海是家乡,即便没有故乡归属感,或许未来的时日都将居住在上海了。
曾经有许多人问过我,以你国内外城市经历,中国哪座城市最好?前几天孩子们吐槽说不回上海,连垃圾都不会倒了。对此我一概主张,上海是中国最好的城市,也是最宜养老的城市,即便我在上海没有归属感,但在中国,我还是优先选择上海。
确实,从衣食住行医游文化娱乐,上海最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最开放,最发达,最便利,又有老底子。不想远行的时候,市内转转,各种公园,各类馆所。近的远方,长三角走走,苏南浙北后花园。更远的远方,高铁、航空、邮轮,一站直达,很是方便。
所以上海这些年,国内国外走得很多,只是当时没心情没时间记下来。好在退休了,可以继续远方,那时一定即刻记下来。不远行的日子,也会翻翻旧帐,在回忆中梳理走过的地方,以及那时的心情。
当然也要细细地走遍上海的区镇街道,即便暂时还没有归属感,也要当其为家乡,用脚步去慢慢认识它,直到找到归属。
毕竟从居住时间而言,上海也是目前为止仅次于武汉的城市,世俗而言,至少也是第二故乡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