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需测量
(2023-09-20 22:19:22)分类: 学习 |
万物皆需测量
让“万物皆可测量”成为一种流行思维,所谓视觉化,就是用眼睛看到的图表、表格等等,以更快更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
比如说文字和语言的使用方式,以前欧洲人阅读都讲究大声阅读,要到15世纪才有图书馆规章制度规定要保持安静。纸、笔、墨的普及加上识字率提升,使欧洲精英不再通过口口相传的福音和史诗获得知识,转而诉诸文字记录,默默阅读成为知识获得的主流方式。
不容易想到的视觉化艺术形式——音乐。音乐不是用来听的吗?我一说您就明白了:五线谱。在7世纪的欧洲,虽然有了很多宗教圣咏,但当时的神学家担心音乐会消亡,因为声音“无法被记录下来”,只能靠歌唱者用脑子记。圣咏是天主教祷告文的歌唱版本,早期记谱法没有指定确切的音高,而是用“形状”记录旋律音高是何时上升或下降。到11世纪时,意大利人圭多开始推广使用五线谱,用不同的等距线标记音高的准确变化。圭多用当时流行的圣咏的前几个单词开头命名了不同的音高,你听听熟不熟:ut,re,mi,fa,sol,la,没错,这就是现代通用音阶的雏形。在圭多之后,音乐家开始大胆尝试混合流行音乐和宗教音乐,在圣咏中加入更多的声部,创造了复调音乐。为了记录复杂的声部配合,13世纪的音乐家又发明了节拍的记谱法,节拍将时间切分为均匀的单位,眼睛阅读音符就知道每个音的持续时间。从此,即便是耳聋的贝多芬也能够写出复杂的交响乐了。教会认为,音乐作为传达上帝神性的形式,如今却变成了彰显人类理性能力的工具,人们光顾着夸作曲家厉害,忘了要崇敬神,于1322年教会下令不准用腐化的复调音乐,但是世俗的宫廷和街道上已经处处都是用新型记谱法创作的新音乐。五线谱不仅可能是欧洲第一种广泛使用的标准图表,还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理性对时间的操控能力。
绘画。中世纪绘画往往把很多时间的事情画在一起,而且毫无透视,按照人物的意义安排位置和大小。画不反映空间,而只有纯粹的象征性。随着光学和几何学的发展,艺术家们意识到自己有方法表现空间,这就是透视法。虽然题材还是宗教的,但是透视法把绘画变成了对现实空间的模仿。13世纪的大画家乔托就擅长画巨幅壁画,运用透视法让观众可以在画前感受到物理纵深。为了使自己的绘画变得更符合现实视觉的比例,画家们精准地计算人或物在哪个区域画得多大,表示哪个距离。画家们逐渐变成了数学家、几何学大师。
高度货币化的经济让商品价格记录变得方便了,可是货币价格不断浮动,还有为了应付远距离贸易的汇票、期票等等信用方式打乱了交付和收款的顺序,商人记账变得十分麻烦。以前,记账就得讲一段商品的全流程故事,甚至还能写上一笔中间撞见隔壁老王的聊天。不过,一种全新的记账法出现了,不同时间的经济行为能够呈现在一张图表上:复式记账法,每一笔交易都会分列在对开两页的资产和负债栏目下,两边保持相等。威尼斯作为欧洲最繁忙的港口,那里的商人大量使用了复式记账法,以至于“威尼斯方法”成了复式记账法的代称,
复式记账法如何操作。他建议在一个日子清点财产情况,然后按照备忘录、日记账、分类账三个类别记三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