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会学1
(2023-05-01 20:28:02)分类: 学习 |
艺术社会学1
我们把“艺术”当做一种“社会现象”来讨论,既然是社会现象,那就免不了要涉及各种人物的关系和行为。当代艺术品市场中的各路人马的角色和行为,他们在给艺术品定价过程中的各种门道。虽然表面看来,作品的尺寸、技法以及艺术家的声望都会影响到一幅画的最终价格,但当你知道了其中的门道,你就会发现艺术品的定价过程其实是在处理各种角色关系,这个关系处理好了,价格也就定好了。
作品价格最高的艺术家们,就是艺术成就最高的那些艺术家。
我们通过区分当代艺术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抓住了市场定价的主体,由此分析了画廊、艺术家和私人买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自身定位。其次通过比较画廊和拍卖市场两种不同定价系统,揭示了一级市场画廊控制价格趋向的定价宗旨。
艺术价值从来都不固有在艺术作品本身之中,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由评论家,美术馆,艺术品交易者和观众们不断共同生产出来。最后明确了价格本身在艺术作品意义构成中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它不仅赋予艺术家和作品以意义和声望,价格甚至形构了当代艺术界本身。
艺术品交易的起点是画廊。
当代艺术画廊一般都不在商业繁华的地段,它们多半集中在某个特定区域,比如纽约的现代艺术画廊基本都集中在苏荷区或者切尔西区。咱们国内也是如此,你看很多当代艺术画廊就集中在北京的798。
除了分布比较集中,作者还发现这些画廊的装潢也很有特点:它们几乎总是没有橱窗,没有广告牌,画廊门牌用很小的字体。前厅内部装饰简洁,一般都是混凝土或者木质地板,简单的白墙。从画廊前厅看不出任何商业元素,这种极简主义的风格,既让人联想到博物馆,也让人联想到奢侈品商店,有一种“低调的奢华感”。
当你走进去,你可能会发现前厅内陈列的作品从来都不会贴上价格标签,没有收银台,也没有电子支付设备。也就是说,画廊的“商品”没有明码标价。尽管1988年纽约市开始要求画廊明码标价,但这项规定遭到了画廊业集体抵制,很多老板宁可交付罚金,也不愿意在画作旁贴上标签。事实上,画廊老板们不仅不愿意贴价签,他们甚至都不会开口谈价格。如果你在画廊前厅向工作人员咨询价格,他们一般只会告诉你价格还没定。
而画廊的后厅则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天地,那里集中了画廊所有的商业功能。这些商业元素在前厅的呈现方式都非常隐晦,比如昂贵却低调得让人无法察觉的装修设计。但是在后厅,却有舒适座椅、会议室、大办公桌。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价格清单、与画廊代理的艺术家们相关的各种评论和报道、拍卖目录,也有大量可以兼作目录和礼物的画册。当然了,付款签合同要用的电脑、传真机和复印机,也是一应俱全。
通过这种前后区分的空间设计,画廊在前厅中完全隐蔽了商业性,似乎把它变成了一种公共展示空间。同时暗示进门的顾客们,暂时忘却自己的身份,暂时忘记买卖这件事,进入一个纯粹的艺术空间,去欣赏那些艺术作品。画廊的前后厅区隔用一种非常隐晦的方式告诉顾客,要忘记金钱,一心一意想着艺术。这就是它的玄机所在,艺术品交易并不是纯粹的金钱买卖,从你走进画廊的那一刻起,你就被带进了一个艺术品交易的关系网中。
画廊的后厅也并不是一个赤裸裸的商业空间。即使在后厅,画廊老板也尽量设法与金钱保持距离。接下来,咱们就来说说,画廊老板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咱们需要了解一个画廊交易的常识,那就是,在画廊后厅进行的交易行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种。一级市场出售的是当代艺术家们的新作,也就是说,这些作品是第一次进入市场交易,而二级市场则买卖已经被出售过一次或多次的作品。虽然二级市场交易的利润丰厚,画廊老板们却对此极为谨慎,尽可能避免让人注意到他们参与二级市场交易,一位艺术品商人的声誉会因为他过多地从事二级市场交易而受损。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二级市场交易的作品一般都已经有了市场公认的价值,买卖它们似乎暗示着当事人缺乏敏锐艺术鉴别能力。因为很多当代艺术作品都比较晦涩难懂,要想从众多奇奇怪怪的作品中发现杰作,是很需要眼光和魄力的。而很多画廊老板可都是以当代艺术的发现者和哺育者自居的,如果总是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已经被交易过的艺术作品,那就像个买进卖出的二道贩子,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艺术品位和鉴赏力了。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艺术品商人们是如何在艺术品交易的一级市场上运作的。
画廊老板的日常状态是什么样呢?他们当然不会整天坐在画廊的后厅,等着顾客上门。事实上,画廊老板们的日常工作是花大量时间与艺术界人士讨论,参加各种聚会、预展和社交活动。他们并不会像推销员一样直接兜售自己代理的作品,而更像是艺术评论家。他们会用艺术鉴赏家的修辞用语,把他们手中的艺术作品塞进艺术界的品位生产机制中。怎么个塞法呢?其实就是积极推动和引导艺术评论家们对这些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使用一些高级的艺术评论术语来定义这些作品。此外,画廊老板们也会想方设法让博物馆策展人把这些作品纳入到他们的展出计划里。
你可能会觉得,画廊老板们如此大费周章,恐怕就是想把自己代理的艺术品包装包装,提高它的声誉地位,进而抬高售价,然后看看谁出的价高,就卖给谁。还真不是。虽然画廊老板们费劲心机让专业人士给这些作品好评,努力地为这些作品宣传造势,但他们却并不会轻易把自己代理的作品卖掉,而是像面试一样,对潜在的买家进行甄选。
画廊老板在买卖他们代理的艺术家作品时,首先考虑的是,买家必须有正确的购买动机。如果你想从画廊买走某个作品,你就得让画廊老板感觉到你是一个最终买家,你把作品买回家就会永远珍藏它,再也不会让它回到市场上来了。所以,画廊后厅的交易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并不是任何人进入画廊后厅都能顺利买到作品,画廊老板要找的,是那些愿意永久收藏作品而不是反复买卖作品的顾客。
而根据这个标准,画廊自然就很乐意把作品直接出售给博物馆,或者是那些最终把作品捐赠给博物馆,甚至自己出资成立一个博物馆的人。如果作品进入了美术馆博物馆目录,就等于间接提高了这位艺术家全部作品的声誉地位。画廊老板手中代理的这个艺术家其它作品的价值,以及画廊本身的声誉地位也会跟着提高。相对的,那些为了投资投机、装饰住宅,或者想要提高自己身份地位的购买动机就都是错误的。画廊老板们可不愿意把自己代理的作品卖给这样的买家。
前一篇:俄罗斯新30年给我们的教训
后一篇:凤凰岛艺术资助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