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个新词:认知储备
(2023-03-27 12:07:20)分类: 学习 |
学习一个新词:认知储备
认知储备反映的是我们脑中有多少认知存货,就像把钱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一样,我们也会在一生中储备认知,等到年老时再用。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认知储备越多,就越能承受较大损伤、较多的神经元丧失和较严重的突触功能障碍,而储备越少,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差。
那认知储备是从哪儿来的呢?一部分是天生的,有研究发现,头部较大的人不太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即使得了,症状也比较轻微,这或许是因为较大的头部能容纳较多的神经元。如果你不是一个大脑袋也没关系,还有一部分认知储备来自后天。相关动物实验发现,当小鼠过上丰富的生活后,它们的大脑就会发生实在的变化,大脑的记忆中心海马体里会产生更多神经元,支持学习的突触活动也更加强烈。
如果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人类,那人类该如何过上丰富的生活呢?
丰富生活的第一个要素是认知刺激。较高的教育水平,较为复杂、智力要求比较高的工作,读书看报,玩益智游戏都会带来比较强的认知刺激,都能增加人的认知储备。
丰富生活的第二个要素是体力活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比如跑步、骑自行车和游泳。
体力活动为什么能增进认知储备呢?有一种假说认为,体力活动能增强流向大脑的血流,促进养分供应,从而提高大脑的认知功能;还有假说认为,体力活动能促进神经元增长,并减少脑中反常的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多项人群研究的结果支持了体力活动的益处,显示身体较活跃的老人,患病风险比其他人低了40%。
丰富生活的第三个要素是社会交往。
社会网络越大,社会活动越丰富,人的患病风险就越小。社会网络的大小,取决于婚姻感情状况、亲子状况、家庭大小、朋友多少等因素,人群研究显示,拥有较大社会网络的老人,不太容易出现认知衰退。同时,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的老人,患痴呆的风险也比较低。
无论是调整饮食还是增进认知储备,都存在潜在的好处,它们虽然都没有严格的对照实验,但人群研究的结果是积极的,在缺乏其他更有效治疗手段的今天,这足够值得我们去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