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霍尔究竟做对了什么
(2022-12-15 20:27:08)分类: 学习 |
沃霍尔究竟做对了什么
安迪·沃霍尔1963年9月24日开始的驾车横跨东西海岸的旅程,沃霍尔获得成功是因为他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他虽然从事艺术工作,却从商业起步,用金钱来为艺术保驾护航。
第二,他勇于改造自我,擅长制造差异,一步步将自己打造成与众不同的神秘偶像。
第三,他努力进入名流阶层和小圈子,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和销售提供助力。
波普艺术(Pop
Art)里面的“波普”(Pop)这个词,并非源于美国本土文化,而是来自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当时有艺术评论家用这个词来描述在伦敦出现的全新艺术氛围,这是一种调皮、日常、流行的消费主义艺术,它不像传统艺术那么高高在上,而是可以批量生产、可以随意消耗、适合年轻人、诙谐风趣,甚至有些恶搞。
波普艺术家用传统画家不屑一顾的方式,画出了人们瞬间就可辨认的当代事物,包括漫画、名人、浴帘、冰箱、可口可乐瓶、野餐桌,等等。
就是站在普通人一边,描绘生活中的各种商品和物品,歌颂日常生活和商业社会,与高雅艰深的精英趣味和抽象派艺术大唱反调。
波普艺术家热衷于画广告牌、招贴画、超市货物、家居用品和名人肖像,而这种艺术样式也迅速走红,一夜之间成为当时美国社会老幼皆知的新艺术。而对于当时的主流艺术家来说,这恰恰是艺术创作要竭力避免的东西,他们无法容忍波普艺术的“俗气”玷污高雅的艺术,强烈抵制波普艺术在艺术界的推广和发展。即便是遭到了各种抵制和攻击,波普艺术依然以不可抵挡的燎原之势,迅速取代了高雅晦涩的抽象派艺术,吸引了媒体、评论界和大众的注意力,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美国大众文化的主流样式。
一旦拥有波普,你就永远不会再用同一种眼光来看待视觉符号。而一旦你用波普艺术看待美国,美国也会变得不同。
最令沃霍尔着迷的,还是道路两旁巨大的广告牌,这些色彩绚丽、内容浮夸的巨型霓虹招牌无处不在,随着汽车的行驶不断出现又瞬间消失,将美国的公路变成了永不熄灭的购物中心橱窗。沃霍尔是一个购物狂,所以他爱极了这些广告牌。他认为这就是新艺术,而美国就是一间充满广告牌的、巨大的画廊!
美国的20世纪60年代,确实是很多人眼中的美好年代:经济持续繁荣,财富飞速积累,生活物品更加丰富也带来了更多便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自信、乐观的氛围,消费主义和名流文化在纽约和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大行其道。但与此同时,1960年代的美国也暗藏着巨大的变革和危机,经济过热导致了经济泡沫和全社会的过度消费,发展的不平衡则导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再加上美国人过于乐观的享乐主义心态,所有这些都为1960年代末期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剧变埋下了隐患。就在安迪·沃霍尔进行公路旅行的这一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世界,同时也打破了美国人的美梦,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心态。同样是从这一年开始,超级大国之间的太空竞赛不断升级,女权主义和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文化领域内新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开始藐视权威和规则,渴望打破传统的秩序,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挑战一切既有的思想、审美和生活方式。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波普艺术、摇滚乐与地下电影一起兴盛起来。
正是这“激荡的60年代”开启了沃霍尔在文艺界登顶封神的时代。
生意做得好就是最迷人的艺术。
艺术应该奉献给所有人。
在创作系列画的过程中,沃霍尔运用的不是绘画艺术的原理,而是现代广告的基本原理,就是不断地重复制造同样的图像,相信这种重复能够最终打动并说服大众。这一次,沃霍尔获得了成功,因为这种“重复图像”迎合了当时美国消费主义经济的特点,也就是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批量生产同一款产品。于是,沃霍尔的画作和当时的汽车、房屋、汉堡、连锁超市等商业产品一样,迅速崛起并最终进入了媒体和大众消费者的视野,他和波普艺术也随即成为最红、最抢手的艺术家和艺术风潮。
沃霍尔具有点石成金的魔力,能把普通人变成超级明星,因为他就是用相同的方法进行了自我改造。
安迪·沃霍尔不仅善于打造时尚明星,也同样善于制造时髦场所或者“网红打卡地”。他在布置“工厂”的时候,往墙上贴满了银色的箔纸,连厕所的马桶垫都做成银色的,将整个场所装饰成一个银光闪闪的派对天堂,并在这里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轰动纽约文艺界和时尚圈的“大事件”。沃霍尔和他的“工厂”第一次引起轰动是在1964年4月21日,当时他的“金主”商业大亨斯卡尔夫妇为他在“工厂”举办派对,邀请了很多社会名流和当时纽约最受欢迎的派对宠儿,却没有邀请沃霍尔的前卫艺术家朋友。而且派对始终有保安严格把守,没有收到邀请的人绝对无法进门。于是,这次派对连同沃霍尔的“工厂”一起火出了圈儿。第二天一早,沃霍尔的电话就被朋友打爆了,他们都愤怒地责问沃霍尔,自己为什么没有收到邀请。从此,“工厂”成为纽约最火爆、最酷炫的潮流圣地和网红打卡地,一时间,艺术家、演员、摇滚明星、暴发户、形形色色的名流以及追随名流的闲杂人等都争着进入“工厂”,想要挤进这个社交圈,而安迪·沃霍尔则是这个圈子的中心。他的身边聚集起一大批有钱有势的追随者,电影和画作也因此成为众人竞相追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