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信息茧房的深度认知

(2022-11-22 16:25:41)
分类: 学习
关于信息茧房的深度认知

美国知名教授凯撒·R·桑斯坦于2006年最早提出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他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阐述,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常常是个性化的,并不是全面的,大众在进行信息选择时有着明显的倾向性。
桑斯坦认为“信息茧房”主要是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呈现:一个完全为个人量身定制的日报,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要关注的话题。
在桑斯坦看来,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播市场急速朝着信息乌托邦前进。
新闻、娱乐和信息的市场日趋完美,受众能够准确看到他们想看的节目。当人们可以自由筛选信息时,大家可以明确自身的需求,屏蔽与自身无太大关联的信息,从而造成信息的窄化和思维的局限,更严重的则会造成社会的割裂。
1.社交媒体进一步加速了“信息茧房”的形成
微信、微博、QQ等APP的使用,使得信息能相互授受且畅通无阻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受众个性化选择信息接收途径和信息接收范围创造了可植根的土壤。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这种只能通过互相添加好友的方式确立的通讯圈子,使得受众只能看到自己好友的状态和信息;而不能看见其它更多信息,而微信的设置功能如“仅显示近三日状态”又使得三日前的状态隐匿不见。而这些朋友必然也都是与自己有着相同乐趣或相同价值观念的人群,这样大家彼此分享的信息也都是与自己价值观念相似或相同的,相左或相悖的意见往往会被忽视不见。
正如针对2016年美国大选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特朗普阵营中流传最广的文章题为《我为什么要投票给唐纳德·特朗普》,被分享超过150万次。然而,很多希拉里阵营的支持者发现,他们竟然从没听说过这篇文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信息茧房”的影响,每个人都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不可能对所有信息面面俱到地悉数掌握。
所以,诸如这种社交媒体必然会加速“信息茧房”的形成,局限大众的视野。
2.个人议程设置替代公共议程设置,进一步强化“信息茧房”形成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的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2]。也就是说,尽管受众自身具有选择权,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但是这种选择也是基于大众媒介传播内容的基础上。自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媒介生态,如微信朋友圈、微博关注等,这些社交媒体的议程设置实际上体现的是个人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设置议程,自主选择自己接收和传播的信息,从而使个人议程设置替代了公共议程设置,某些公众议题则会自动忽略,加速信息窄化。
3.协同过滤功能使得同类信息更快被读取,加速信息窄化对个体的影响
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定制提供了便捷的土壤,网民不单能够利用浏览器进行搜索,主动获取信息,将符合自身偏好的信息重新进行筛选和排列;同时依托大数据技术,社交网站也能够根据用户的喜好有选择性地为其推送信息,使用户获得更加优质的信息。这种智能化的推送技术就是“协同过滤算法”,是一种被社交媒体广泛采用的信息分析和过滤技术。例如,今日头条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浏览历史、收藏、转发等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根据受众的阅读习惯,利用算法推测受众阅读的偏向,进而定向推送内容。社交媒体的协同过滤功能则会自动屏蔽掉无法吸引受众目光或意见相悖的内容,只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推送,这种操作使用户在信息选择过程中花费时间更短,阅读效率提升,但同时也使信息的阅读面更窄,视野受到限制。
(一)新媒体时代下 “信息茧房”的表现形式
按照桑斯坦的说法,“信息茧房”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呈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公众可随意选择想关注的话题,可依据喜好定制报纸、杂志,每个人都可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
当个人被禁锢在自我建构的信息脉络中,个人生活必然变得程序化、定式化。通俗地讲,“信息茧房”实际上正是以社交媒体通过受众的使用习惯而定制化推出的内容而呈现,通过阅读或观看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动把繁杂的信息分类,因此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图景都是自己希望看到的,而非真实存在的。
(二)“信息茧房”的影响
1.信息“偶遇”缺失阻碍个体全面发展
上文已经提到,“信息茧房”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出现,个人长期沉浸在自己设置的议程里,就容易陷入“信息孤岛”而不自知。例如,今日头条首页上推送的大多是受众关注度更高的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而对于其它类型的新闻信息则关注较少,长此以往,受众信息获取能力就会变低,与此同时,辨析真假信息的能力也会降低。“信息茧房”使用户只局限于与自己意见类似或一致的声音,这极易促使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
2.“信息茧房”破坏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信息环境纷繁复杂,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共荣都具有良性促进作用,然而“信息茧房”的出现却使得网络信息被割裂成多个层面,不利于内容的自由流动。对于网络信息来讲,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共享,然而由于个人的自我选择和网络社交媒体的定制推送,使得很多公众并不能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从而使得“沉默的螺旋”现象时有发生,言论自由被削弱,其共享化的特点也大大折扣。
在互联网上汇集的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表现出群体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征,极易造成群体极化,无益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纵观近年来的群体极化事件,大多数都是网络舆论极化的表象。网友们在相同声音的鼓动和冒进的渲染下,引发了现实中悲剧。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当中,容易使人产生盲目自信。认知狭隘,无法听信不同意见的声音,从而容易产生极端行为,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
无论是建构多元化的信息渠道还是提升互联网信息质量都是从客观角度来治理“信息茧房”现象。正所谓“治标还需治本”,对于信息的接收群体用户自身来说,“信息茧房”完全是自身信息需求和媒介使用习惯造成的,所以,如果想从根源处治理信息窄化现象,那么使用者是关键。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接触更加多元的信息,加强与不同意见者的交流,推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深化对于世界的客观认知,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放大眼界和格局。美国的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两位学者为普通人定制了信息素养的“六步质疑法”:
1.我看到的是什么内容?
2.信息源完整吗?如果不完整,少了什么?
3.信息源是谁或是什么?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4.里面提供了什么证据?如何验证或证明?
5.其它可能性的解释或理解是什么?
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用户在接收信息方面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也促使了“信息茧房”的出现。虽然信息是开放多元、自由流动的,但是用户却是封闭的、有选择的,这就使得信息的数量递增与用户知识量的增长并没有产生正相关的影响。反之,“信息茧房”的出现还致使受众的信息窄化、不利于个人全面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