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之父
(2022-11-13 19:25:03)| 分类: 学习 |
中国留学生之父
广东香山人容闳。
19世纪40年代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赴美留学生。
容闳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不在于他是“中国留学生之父”,也不在于他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的历次重大事件;人们对他念念不忘,关键在于他清醒地认识到科教兴国、教育救国的重要性,并首倡、策划、促成和组织了近代中国第一代公费留学生的派遣,将近代中国精神觉醒的浪潮推动了下去。
那一代留学生前后只有一百多人,出洋留学时平均年龄约12岁,但日后几乎个个成才,其中就包括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外交官唐绍仪,还有在甲午海战中与日军拼死交战的年轻将领们。他们都延续着容闳开启的民族远航,在中国近代化的各个领域拓荒探索。
1847年,容闳乘船前往美国求学。
1828年,容闳出生在香山县,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珠海 。容闳7岁那年
,父亲带他来到澳门,让他上了一所洋学校 。
后来,容闳在香港读了小学
,熟练掌握了英文表达。几年后,他在临近毕业的某一天,主持校务的布朗先生说他打算返回美国,如果有谁愿意,可以跟他回美国继续学习。那时的中国人对于西方、对于深造并没有概念。况且几年前英国在广州湾挑起了鸦片战争,广东一带的民众对于外国人并没有好印象。最终,全校那么多学生中只有三人应和,容闳是其中一位。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有多么渴望,最初只是因为好奇,而且留学费不用自己掏,父母还可以获得一笔赡养费,对于这几个贫寒家庭来说,也算是件好事。1847年,也就是容闳19岁这一年,他和另外两位同学乘船离开了中国
。
由于容闳接受的是西式基础教育,到美国后他顺利读完了初中和高中。在即将跨入大学门槛时,他遇到一个艰难选择。
他向所在高中提出申请,希望继续获得资助以完成大学学业,但校方要求他写一封志愿书,声明大学毕业后当牧师传道。
容闳不愿意小小年纪就失去自由。他把想法告诉了当初带他来美国的老师布朗先生,布朗很支持他,并为他找了新的赞助,让他考入了自己的母校耶鲁学院,也就是后来的耶鲁大学
。
不到一年他就成为学校划艇和橄榄球队的主力队员,而且学会了演讲和拉选票。
容闳学习很刻苦,或许是深感机会来之不易,常常用功到深夜。还有,得益于小时候的英语教育,他的论文写得不错,文采甚至超过了美国同学,总在比赛中拿第一。更让人惊讶的是,他的文章绝不是辞藻堆砌,而是充满了对故乡的强烈关切和对家国的责任感。读书期间他发表的文章大多在讨论清朝时政,甚至有学者慕名而来与他深入探讨
。或许从这里我们就已经看到,容闳一定会回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
185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后,他选择了回国。8年前一同前往美国的还有两位同学,一位叫黄宽,后来转去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并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另一位叫黄胜,在他们赶到美国求学的第二年就因为水土不服而早早返回中国了 。
回国这一年,容闳刚刚26岁
,他的手里有一张耶鲁的文学学士学位证书,另外,8年的美国生活,让他认识到当时清朝和西方的巨大差距。他意识到,应该让更多中国孩子走出国门,把新鲜的空气带回陈旧的清朝。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一位美国传教士做秘书,
第二份工作香港的审判庭担任翻译人员,
第三份工作上海海关翻译工作,
他从朋友那里了解到,曾国藩正琢磨怎么搞洋务。于是,容闳暂先把留学生的计划放在一边,顺着曾国藩讨论洋务问题,他说:我认为的确应该建工厂,不过不是生产各种具体产品的小工厂,而是一所可以制造各类机器的工厂,也就是母厂。
这样的远见,立刻打动了曾国藩。曾国藩授予他五品顶戴,委托他全权赴美国采购机器。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江南制造总局”即将诞生
,日后被人们称道的“洋务运动”随之拉开了帷幕 。
1870年,这是容闳回国后的第16年,也是他协助清朝官员搞洋务运动的第6年。在这几年里,他也曾多次拜托清朝高级官员,希望他们能奏请朝廷派遣留美学生,但始终没有答复。其实,不少官员很认同这件事,但此时已是晚清,他们被其他更为紧迫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派遣留学生的要紧程度实在是不高
。不过,1870年发生的一件事,成了助推留美项目的临门一脚。这就是著名的“天津教案”。
容闳心心念念的“植柳计划”让曾国藩眼前一亮。于是,一封请求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奏折终于递到了皇帝面前。收到批复后,曾国藩找来容闳,让他组织和安排具体事宜
。
他在上海设立了预备学校,1872年,容闳终于把第一批幼童送出国门,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此时容闳也已经年过四旬。
留美幼童项目只进行了四期。共120名,其中有60人考入大学,剩余的60人也大多取得了中学毕业文凭。
除了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外,还有中国电报事业奠基人唐元湛,他是中华民国第一任电报总局局长;在矿业领域,有邝荣光、吴仰曾等工程师
,其中这位邝荣光是所有留美幼童中最高寿的,一直活到1962年,享年102岁
;在教育领域,留美幼童中涌现出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外交行政领域更是有数十人,其中就包括中华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