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怎样做一个病人

(2022-10-18 12:38:12)
分类: 学习
学习怎样做一个病人

所有人都会生病,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当病人。
当病人也是需要学习的吗?我也有过这样的疑惑,但当我自己的亲人因为重病住院后,我才直观地感觉到“学习当病人”对个人来说有多重要。走进医院,普通人要面对的不仅是疾病带来的痛苦,还有在面对各种医疗问题时产生的恐慌和疑惑。
每个人都会生病,但大部分人面对疾病时都是手足无措、慌忙出战的。很多人会抱怨医生、抱怨医疗体制还不尽如人意,
这些现象确实存在,这也是全世界人类都共同面临的难题。但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难道我们就不看病了吗?
可以学着做一个聪明的病人,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帮助自己最大程度地争取到更好的诊疗。比起改变别人,改变自己显然更容易,但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点。
医学大方向都是往好的地方发展的,但永远等不到完美的一天,新问题会不断出现,你的身体也不会等到医学发展好了再生病,所以你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在这个不够完美的医学世界中,为自己的健康争取到最大的资源。
在现在的医生评价体系中,医生的学术成就、行政头衔能让一个医生很有名气,但名气和医术并不一定成正相关。比起学术水平,你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医生的临床感觉、临床思维和临床经验。
第一不要对医学抱有过高的期待。
医学不是神学,医生也不是神,医学虽然一直在发展进步,但还不足以解决我们所有的健康问题。接受医学和医生存在不完美,是平和心态的开始。
第二医生对病人缺乏情感照顾,有这个职业本身性质的原因,也和学科不断细分有关。
第三病人需要理解医生。医生也是普通人,这个职业高压、超负荷且风险大,他们也需要来自病人的理解。
第一个:医学不是万能的。
人类对自己的身体知道得还是太少了,而且因为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很大,医学不可能穷尽所有可能。
医学进步的速度和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需求,是全世界都存在的矛盾。
去看病之前,你首先需要做的心理建设:认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客观认识医学本身。
一旦走进医院,当你自己面对疾病的时候,再理智的人也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医学并不万能,很多病还搞不清原因,很多病根本治不了。对医学的过高期待不是今天才有的,医学一直都是有上帝光环的一门学科。
面对疾病,医学还有巨大的认知空白。
在2005年发表的一篇权威美国论文中提到,在对病死的人进行解剖后发现,有50%的人病理解剖后得到的结果,和当初医生的诊断不一致。这不能说医生的误诊率就是50%,因为这里用的都是治疗失败、病人已经死亡的数据,但从这里你也能看出,医学想要完全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病情,其实是不现实的。
再说一个例子,美国的梅奥诊所是一家著名的高水平私立医院,很多患者在别的医院拿到诊断之后,会再到梅奥诊所做个复诊,作为参考意见。结果研究者就发现,有21%的病人,梅奥诊所的诊断和普通医院的诊断完全不同;有66%的案例,梅奥诊所的诊断对普通医院的诊断有所修改。
第二:医生根本没空关心病人这个人,更多时候,医生关心的只是病人得病的器官。你在门诊如果听到这样的对话,绝对不要惊讶。
医学分科是提高医疗研究水平和集中攻克临床难题的重要手段,有了分类研究的方法,有了对微观局部的观察,才有了现代医学的伟大成就。只是分科诊疗的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给病人造成了这样的一种感觉,似乎医学只看病,不关注人。医生只关注人身上的某一类具体的疾病,医学也就在情感上失去了往日对人的专注。一个人走进医院,就变成了一台某个零部件出错的机器,看病如同走上了流水线,医生只管维修,零件到底是哪个人身上的并不重要,于是,就忽视了这个人整体的情感需求。而且,科学主义的氛围也让医生觉得,只要解决了技术上出故障的原因,也就是病因,问题就解决了。医学在沿着科学的道路一路向前的时候,也就逐渐偏离了传统的人文关怀。
所以需要你详细、有条理地告诉医生关于你的全部信息。详细地列出看病清单,尽管很长但非常重要,你甚至可以把文稿内容打印下来,在看病的时候对照着做准备。这些信息包括:
第一,症状。具体来说,你有什么症状?这些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什么情况下会发作?发作频率是多少?
第二,健康史。建议你准备一本个人健康笔记,随时记录你的健康问题,生过什么病,当时的身体感受怎么样之类,看病的时候带上这本笔记,给医生说你的健康情况。
第三,个人信息。你是不是压力很大?最近你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你现在生病可能和生活中的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第四,你正在吃什么药,服药后有没有副作用出现。如果你正在服药,建议你把药瓶带给医生看。如果做不到,至少要列一张清单,在清单中,你要详细写清楚你是什么时候服用的,服用频率如何,服用量有多大,是不是还服用了其他滋补类的药物。还要说出服药后的身体感受,比如过敏、不舒服或者其他情况。
第五,过去的就医情况。比如,你做过什么检查,有没有在别的医院看过其他医生。把之前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其他医院的医生给出过哪些诊断都告诉现在的医生。最好能把检查的检查单、报告单、过去的治疗方案、用药情况和恢复情况等,都拿给现在的医生看。
治疗过程中,你可以参考以下几点来和医生沟通:
第一,开门见山。如果你有不止一个问题,先问最重要的那一个。
第二,说出感受。如果你害怕某种检查,对身体某些部位的检查感觉很羞耻,你要开口说出来。如果在检查过程中感觉不舒服,要及时让医生知道。如果医生在检查过程中,发出了让你不安的感叹词或者说了让你疑虑的话,与其自己胡思乱想,不如请医生解释清楚。
第三,说出所有疑问。如果你对诊断或者治疗计划有疑问,告诉医生。如果你不愿意进行某种治疗,需要询问医生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如果可能,可以再问问别的医生。
第四,不遗漏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事后发现忘了提出或没有理解的问题,写下来,下次复诊问清楚,不给自己留下胡思乱想的空间。
第五,如果治疗方案不奏效或者让你感觉更差,别忘了询问医生,告诉他你的感觉,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五条,是治疗过程中为你保驾护航的,它能帮你争取到医生的关注,让你获得更好的照顾。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提问还是沟通,你始终要保持友好、真诚和礼貌的态度,与医生建立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