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文化名片
(2022-04-22 12:39:07)分类: 学习 |
舌尖上的文化名片
“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美食产物:拉面
———拉面在日本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除了语言之外,饮食是民族认同感最好的载体。
拉面,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日本传统美食,和寿司、生鱼片等其他精致、昂贵的日本菜肴相比,以猪骨汤为汤底,配以叉烧、溏心蛋、紫菜和竹笋的拉面,带着一种平易近人的温暖和烟火气。
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日本的文化产业反而撑起了一片天,变成了出口创汇的顶梁柱。从1992年到2004年,日本文化产业出口额增长了3倍,达到125亿美元,几乎等于日本当时GDP的10%。
日本流行文化那种传统性与现代感相结合,重视视觉呈现的特性,使得它能够被世界迅速接受。
从面条,到拉面,这种食物的传入和变化过程,反映了物产相对贫瘠,以农业为本的古代日本,是如何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丰富了自己的饮食结构,最终创造出一种能够像汉堡或薯条一样风行世界的美食。“乌冬”,就是日文对于中国食物“馄饨”的音译。
贾思勰《齐民要术》,堪称古代中国的农业百科全书。在这本书里,出现了关于面条的最早记载。这种食物是随着丝绸之路,从中亚进入中国的。那时候的面条虽然和今天一样,是用小麦粉做成的,但形状,更像是一张圆形或者椭圆的饺子皮,放在水里煮熟,所以也叫“汤饼”或者“馎饦”。它一直存留到今天,就是今天中国北方人民热爱的一道美食,面片汤。
面食的传入,初步打破了日本传统以鱼贝类水产、稻米与山菜为主的饮食结构。在随后的几百年里,构成未来日本拉面的几样关键配料:大豆酱油、腌制海带——昆布、味噌酱、鱼干和用鱼干、虾干、昆布和香菇熬成的调料。
长崎,有个陈平顺的福建人开了四海楼,其中的“什锦面”,是现代拉面的初代鼻祖。
现代拉面的诞生地是东京一家日本人经营的改良中国餐厅,叫来来轩。发明了一种猪骨汤底,加入叉烧、鱼板、海苔、腌制笋片,用酱油调味的“中华面”。
方便面安藤的灵感来自日本传统美食天妇罗:面条经过高温油炸之后,就能脱水,长期不变质。
战后“旅游搭台,经济唱戏”。
喜多方市政府和当地餐饮企业一合计,决定结合这些古迹,大力推广当地著名的喜多方拉面:它的汤头,是独特的猪骨加鱼干熬制的清汤,面条卷曲,别具一格。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著名的NHK电视台,为了配合政府对旅游外宣的需求,制作了几档以拉面为主题的美食观光专题片,喜多方市政府经过多方游说,终于让自己的拉面,在专题片里露了面,从而让喜多方立刻成为日本国内首屈一指的旅游热门城市。这里的拉面馆,也变成了旅游者必去的打卡地。
这几档节目播出之后,日本文化管理机构,就顺水推舟,正式评选出了国内的十九大拉面流派:除了喜多方拉面,还有大家相对熟悉的博多、札幌、熊本、白河等地区特色拉面。通过宣传,各地区特色拉面之间的细微差距,被放大到极致,并且与产地的农业生态及历史紧密结合:博多拉面的特色是面条直而细,汤头是乳白色、浓稠的猪骨汤;熊本拉面的特色是猪骨汤里加入了麻油和大蒜;而德岛拉面则用猪排代替常见的叉烧,还经常打进一个生鸡蛋配合食用。
日本全国上下对拉面的文化宣传策略:一件商品要想提高用户黏性,拥有更高的附加值,就必须塑造自己的品牌调性,再在用户的意识里进行植入和固化。
上世纪80年代,日本著名漫画家庄司祯雄,就画了一部人气连载漫画,叫《我爱拉面》。同时,在日本著名商业城市横滨,还开设了一家拉面博物馆,除了和拉面有关的文物展示,里面还集合了全日本最有特色的八家拉面馆,和一个完全复原了上世纪50年代风格的游览街区,堪称拉面的主题游乐公园。不仅如此,日本餐饮界还成立了专门的拉面协会,制定了一套复杂具体的拉面评级标准。精细到什么程度呢?不但汤头、叉烧、昆布、笋片这些食材都要严格分级点评,就连制作面条的面粉,都有国内农业企业培养出了专用的品种,比如北海道的春恋和春力,以及福冈的拉麦。
拉面的食用方法,也形成了一种独特豪放的礼仪。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世界各地的拉面馆里,最正宗的吃法就是先抿一口醇厚的汤头,发出“啊”的一声赞叹,然后,再开始把面条呼呼地往嘴里吸。据说,声音越大,越表示对今天拉面师傅手艺的赞赏。
有了评级制度和品类差异性,日本在这波拉面文化推广里,还诞生了一批拉面美食家和历史作家:比如大崎裕史和奥山忠政。
大崎,号称日本拉面评价第一人,他平均每年要吃800碗拉面,主业就是撰写拉面评论;他宣称,自从入行以来,自己累计去过超过9500家拉面店,品尝超过20000碗拉面,还创办了一个专门的日本拉面点评网站,叫“拉面银行”,堪称日本拉面垂直领域的“大众点评”。而奥山呢,则是一位热爱拉面的历史作家,他在2002年写了一本关于拉面的专著,宣称拉面已经从下层阶级的快餐,变成了一种拥有长久历史传统,充满匠人精神和仪式感的高端料理。一个证据就是,比如一些拉面名店招收学徒,入职薪水居然高达40万日元,是大企业新入职员工的一倍,但淘汰率高达99%,学徒在店里要经过长达几年乃至十年的训练,才能出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拉面师傅。同时,拉面店的大厨,也能在店里穿上“作务衣”。
作务衣,是一种从古代日本僧侣那里流传下来的深蓝色或者紫色棉布工作服,类似短和服,通常只有资深的寿司师傅等手工匠人才可以穿着。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资深的拉面师傅也可以穿着,证明拉面师傅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分析原因:
首先是日本政府对自身文化独特性的大力宣传: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已经在有意无意之间,把日本饮食,同健康、贴近自然联系在了一起。
其次,拉面的流行,也要归功于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增长。
其三,虽然在这种神话的塑造中,掺杂了很多传说甚至虚构的成分。但是文化的优势可以不在原创,而在于不断接受外来新事物,并作出改良。
前一篇:什么是三思?
后一篇:抗衰老饮食模式并非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