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极简主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2022-04-04 13:16:15)
分类: 学习
极简主义: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了解禅宗的文化视角和普及态度,先来说说佛家思想和禅宗的基本原理。
佛教历经千年发展,思想非常庞杂深奥,但也是从最基本的原点发展来的。这个起源,就是对哲学中的生死问题进行思索,禅师们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生死事大”。佛教传入中国,填补了儒家思想的一个空白,就是该如何看待存在、生死这些终极的问题。
佛教教义系统,可以概括为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最基本、最简要的两个点,一共只有六个字,记住这六个字,就能记住佛家思想的脉络,这六个字是:四圣谛,戒定慧。
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
佛家认为世间分为三界,就是所说的“跳出三界外”的那个三界。
第一层是欲界,就是人人都具有的欲望和需要;第二层是色界,是指不具生命的物质;
第三层叫无色界,是非物质的精神。
佛教认为,这三界的变化循环都是很苦的。比如通常所说的生老病死、离别痛苦、求之不得,以及内心的忧愁嫉妒、外在的生活折磨,等等。
造成苦的,是四圣谛中的第二个:集谛,集的意思,就是因缘和合,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各种条件作用下的相关性结果。由于行动、语言、情绪、思想,推动造就了苦的产生。
找到了苦的原因,就要想办法消灭这种罪业烦恼,这就是四圣谛的第三个,称为灭谛,是消灭的意思。
佛家认为,造成苦的本源是欲望,包括人人都有的追求生存发展、追求爱情、追求权力财富等等各类欲望,其中,很多都是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人类本能。而佛教的理论则认为,切断这些欲念,才不会再制造罪业,也就不会再有烦恼,从而达到不生不灭的解脱境界,这就是常说的涅槃。
第四个道谛,就是道路的道,是指通向灭,也就是通向解脱涅槃的道路。佛法中的八正道,就是指达到涅槃的八种方法,这些方法后来又不断细分。
戒定慧。佛教所说的修持,就是对佛法的奉行,最主要的方法是戒定慧。
戒就是戒律,人的欲望此起彼伏、非常强烈,所以相对应的戒条也特别复杂,和尚要遵守的比丘戒是250条,尼姑要遵守的比丘尼戒更多,有384条。但戒律并不强迫,如果感觉自己不能坚持,可以选择还俗,而且将来还可以再出家修行。
在理论上,一个和尚可以出家和还俗七次。定就是指禅定了,禅定的要求是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思索佛法要义。慧就是智慧的慧,是禅定所要实现的目标。在佛教的语言环境里,智和慧各有含义,智是认识世间万物的洞察力,慧是领悟超越世间万物法则的能力,慧是保证佛教徒能真正笃信笃行佛法的心理力量。
按照佛家对世界的认识,想要实现觉悟,必须把现实中能感受到的一切,都看成虚无空幻,而把佛教教义中那些常人理解不了的境界,比如说涅槃,看成是实在的。
北宗的渐悟相比于南宗的顿悟,严格地说,不是时间长短,而是阶段性的区别,渐悟主张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提到境界,类似于要沿着台阶爬山,而顿悟则像是在山下徘徊一阵后一跃而上。
南宗能够成为正统,除了因为皇家也开始偏向于南宗以外,还有内在的原因:南宗主张的顿悟更简便易行,连祖师都不识字,这让人人都看到了成佛的希望,适合广大信徒的口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濂其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