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上的“实学”思潮

(2021-09-12 11:39:19)
分类: 学习
历史上的“实学”思潮

中国现存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中,“经”“史”“集”都是文史哲一类的文科知识。理工科知识只在“子”部中占有少量篇幅。而到了近代,科技水平的落后不仅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停滞,而且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由于这段历史,后来的中国人便格外重视实用性更强的理工科。
不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段时期,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有很高的兴致,这就是明朝中后期。衡量科技水平高低有一个标准,是否形成系统的研究著述。在17世纪前后不到两百年间,中国涌现出许多的科技著作。
比如李时珍的中医学名著《本草纲目》、
宋应星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
徐光启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
方以智的《物理小识》、
程大位的《算法统宗》、
吴有性的《瘟疫论》、
茅元仪的兵器著作《武备志》,
还有地理方面的《徐霞客游记》。
这些成绩,与之前的元朝、明朝前期相比,以及之后的清朝相比,都是非常耀眼的。
为什么在明朝后期,应用科学技术有那么明显的发展呢?
著名历史地理研究专家周振鹤指出,其实在明朝末年,一股新的风潮正在兴起。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人,开始从空谈性理转入经世务实,崇尚“实学”的思潮逐渐形成。什么是“实学”呢?
简单讲,“实学”就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其实,实学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即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因学派相异,具体的解释也会有差别。但“实学”始终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主张关切现实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学术不应该空泛无用,而要有益治国理政,从而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精英阶层开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推动科学的发展,甚至开创了一些新的学科。
那为什么实学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呢?
这里有很多原因,比如社会生产需求,促使人们改进生产技术;为了抵抗边患,人们不断提升军事水平;还有科举考试的竞争压力增大,很多优秀的读书人多次落榜,最终只能投身于自己喜爱的事业。
但还有一点值得被注意。以前,人们常说,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就逐渐与外部断绝了联系,甚至进入“闭关锁国”的状态。其实,中外交往反倒在明朝末年出现一个小高潮。
明朝末期,许多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中国人把这些知识称作“西学”。随着西学传入,一些知识分子意识到西方学问中有不少优于中国的地方,很值得学习。这个外力作用下,明代科学技术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一些士大夫甚至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书籍或著书介绍西学,比如,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
只不过,这并没有改变明朝人的知识观,他们认为,西学大多是一些奇技淫巧,总体上还是中国的知识体系更胜一筹。所以,人们关注的主要是天文历法、测量这些内容。西学对中国学术本身造成的影响并不大,也没有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方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