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的成功率跑赢运气
(2021-08-20 20:11:18)分类: 学习 |
让创新的成功率跑赢运气
——镜象西湖周年思考之二
有个段子说:用户虽然买了一把电钻,但他的真实需求是在墙上打一个洞。
所以,创新的聚焦点,要从产品本身转移到对用户行为的深层理解上来。只有搞清楚用户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真实原因,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待办任务,才有可能大幅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为什么在对创新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创新的成功率和几十年前相比,却没有明显的上升?
按道理说,现在企业界用于研发的经费呈指数级增长,同时,对大数据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企业对用户行为已经很熟悉了,为什么创新还这么难呢?
根据尼尔森公司《突破创新报告》中评估了2万多种新产品,其中只有92种在上市第一年的销售额超过了5000万美元,并在第二年维持了这个销量。如果这算是创新成功的标准,那成功率还不到0.5%。
不要迷信大数据,认为靠大数据得出的相关性就可以指明创新的方向,但问题是,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关系。比如,冰激凌的销量越大,森林火灾数量也越多,但这两个数字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实际上它们都是由另外一个原因决定的,就是高温天气。所以,想办法增加冰激凌的销量并不会引发更多的森林火灾,反过来,森林火灾越多,也不能让冰激凌卖得越多。
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是:用户为什么要在这时候购买这个产品?他想通过这个产品来完成什么待办任务?显然,如果这个产品能帮他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那么他下次遇到相同任务时肯定会再次购买;如果不能,那他下次就会买别的产品来替代。
理解用户购买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靠大数据得出的相关性无法看出用户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很难为创新指明方向。只有搞清楚了用户的具体待办任务,并帮助用户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才有可能提升创新的成功率。
只有搞清楚了用户的待办任务,才能够理解一款产品的潜在竞争对手是谁,这对于创新的成功至关重要,否则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如果从待办任务的视角出发,你会发现,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两类产品竟然成为了竞争对手。
事实上,除了这些实际存在的竞争对手,还有一个更隐蔽的竞争对手,叫做“不消费”。这是指,用户本来有一些潜在的待办任务,但由于种种障碍或者顾虑,一直拖着不办,这就形成了不消费。不消费比其他实际存在的竞争对手更难对付。这时候,企业不仅要敏锐洞察到那些潜在的待办任务,还要更深入地探究用户面临的阻碍,帮助用户扫清这些障碍,才能促使用户从不消费、不作为到积极展开行动!
案例:位于美国底特律的一家房地产商,它的主打产品是小型公寓,目标客户群是离婚或者退休的独居人士,他们通常是卖掉原有的大房子而换成相对较小的公寓。为了吸引客户,这家房产商可谓是动足了脑筋:他们设计了高档豪华的装修;为客户提供种类繁多的装修定制服务,光是定制备选清单就多达30页;还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销售团队,为前来看房的客户详细解答各类问题;还在报纸上刊登了大幅广告。
来看房的人倒是络绎不绝,然而,真正下单的人却没有几个。营销人员不断地询问客户:是不是觉得价格太贵?或者是不是应该再加上飘窗?要不要再加上点软装饰?他们围绕着“如何为公寓添加更多功能”做了很多改进,结果销量毫无起色。换句话说,他们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的创新失败了。营销人员甚至发现,公司自认为是创新之举的装修定制服务,实际上反而阻碍了客户下单,因为要在买房时还要思考这些装修细节,实在太费神了。
看来,必须转换思路,从客户的待办任务入手来进行思考。销售人员发现,很多前来看房的客户都在无意中说起,搬家让他们最头疼的事情,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原来的大餐桌,既舍不得扔掉,新公寓又放不下。为什么一张旧餐桌对他们这么重要呢?原来,餐桌在美国人的家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成员的一日三餐、平时的小酌闲聊、节日的家庭聚会、甚至是孩子们做作业,都是围绕着餐桌进行的。餐桌代表了客户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舍不得这些老物件,客户就下不了决心搬家。
营销人员突然明白了,作为房地产商,他们为客户完成的待办任务并不仅仅是建造一个新家,更是要为他们“搬迁生活”。相应地,创新的重点必须从产品本身转向客户的待办任务,也就是从“如何让新公寓更美观舒适”,转向如何让客户更便捷、更轻松地“搬迁生活”。想明白了这一点,接下来就好办了:首先,他们修改了户型,将卧室面积减少20%,为摆放原有的大餐桌腾出空间;其次,他们为客户提供了一系列增值服务,包括搬家服务、两年的仓库使用权、为家具分类的临时空间等等,让客户可以从容不迫地决定每样东西的去留;再次,他们删除了定制装修选项,只给客户提供三种风格的样板装修,让客户可以轻松做出选择。
这一系列围绕任务进行的创新,效果立竿见影。在房地产低迷不振的底特律,当年业内整体销量被腰斩的情况下,这家开发商竟然取得了25%的增长,可算得上创造了奇迹。更绝的是,在不明真相的竞争对手眼中,这家公司后来一系列围绕任务的创新,和之前围绕产品的创新,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而效果却天差地别,这其中的玄机,竞争对手想破脑袋也没想明白。
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创新到以任务为中心的创新,看起来差别不大,实际上却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颠覆性改革。
以产品为中心的创新理论,就像是地心说模型,看上去有一定效果,本质上却是错的。必须修正认知模型,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到以任务为中心进行创新,才有可能摆脱撞大运的创新方式,真正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前一篇:德国的“莱茵模式”
后一篇:互联网语境下的开放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