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的生存能力
(2021-07-22 10:04:48)分类: 学习 |
反脆弱的生存能力
管理的重心,不是危机来了以后手忙脚乱地应对,而是平时就练出来‘向死而生’的功夫。
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会关注一系列的仪表盘,比如销售额、利润率、市场占有率等等,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变量。但是,还有一个隐性的变量,以前很少被企业管理者考虑进去,这就是企业抵御突发风险的能力,或者叫“反脆弱性”。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很多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要把“反脆弱性”也纳入到企业经营的仪表盘中。
其中的难点在于,增强反脆弱性和效率最大化的目标之间是有冲突的。反脆弱要求企业保持一定的冗余,比如人员的冗余和产能的冗余,这样才能在市场变化时有回旋的余地,但冗余同时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资源闲置和效率低下。
在数字化时代,也许反脆弱性和效率之间的矛盾能够被技术部分化解掉。
100多年前,在南极洲发生过一场竞赛,挪威的阿蒙森团队和英国的斯科特团队,他们都想要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从反脆弱性的角度来重新理解这个故事。
当时英国的斯科特团队财大气粗,钱多,人也多。团队一共17个人,装备精良,配备有摩托雪橇和健壮的纯种西伯利亚矮种马。而挪威的阿蒙森团队,一共只有5个人,唯一的运输工具只有因纽特犬。这两支队伍差不多前后脚出发,按说斯科特团队的赢面更大。但最后的结果是,阿蒙森团队抢先到达了南极点,而且不是领先一点点,而是比斯科特团队早到了一个月。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荣誉的竞赛,更是一场关于生命的竞赛。阿蒙森团队到达南极点后,又毫发无损地返回了大本营;而斯科特团队在返回的途中,队员一个接一个倒下,最终一行17人没有一个活着返回营地,包括斯科特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呢?最直接的原因是,斯科特团队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罕见的暴风雪,导致全军覆没。但是,如果去复盘两个团队的准备过程,你会发现,胜负早在出发时就已经定下了。其中最关键的区别,就是两支队伍对“保持冗余”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同。
首先是补给物资方面。阿蒙森团队只有5个人,但他们带了3吨的补给物资上路,包括食物、衣服、取暖用的煤油等等。3吨物资对5个人来说非常充裕,可以保证阿蒙森团队即使遇到意外情况,也可以支撑很长一段时间。而斯科特团队17个人,他们带了多少补给物资呢?才1吨。1吨的物资够吗?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不出任何差错,1吨物资是够的。但是南极探险,你怎么保证一切按计划进行?这可能是斯科特团队犯的最致命的错误。他们后来被困暴风雪中,食物和煤油很快耗尽。
然后是运输工具方面。斯科特团队的摩托雪橇和西伯利亚马看着很豪华,但根本无法适应南极的极寒天气。摩托雪橇的注油系统被完全冻住,无法加油,无法维修,成了废铁。西伯利亚马也无法适应南极高原的极端天气,累得相继倒下,斯科特团队最后只能用人力拉雪橇,行进速度当然就慢了。
而阿蒙森团队用因纽特犬来拉雪橇,这种狗的耐寒性和耐力都比西伯利亚马要好。更重要的是,阿蒙森团队的狗非常多,5个人带了将近100只狗!为啥要带这么多狗?狗足够多,它们就可以轮换着拉雪橇,整个狗群的体力不至于消耗过大。而且,一旦团队缺食物,就杀掉狗作为食物来源,这也是食物补给的一部分。事后证明,这样的冗余非常有必要,将近100只狗,返回营地时只剩十多只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阿蒙森在开始南极探险之前,做了一件看似“多余”的事,就是他跑到北极圈,和当地的因纽特人共同生活了一年,向他们学习怎么用皮毛保暖、怎么训练狗拉雪橇,以及在极寒天气下的野外生存技巧。比如,阿蒙森团队学习因纽特人,用狼皮做衣服,即使温度降到零下40摄氏度,还能保持温暖干燥。而斯科特团队的衣服是棉花和羊毛材质的,极寒天气下既不保暖又不发汗,队员身上又冷又潮,冻伤非常严重。这些细节,也导致两支队伍的命运截然不同。
总结一下,在补给物资、运输工具、事前准备这三个维度上,阿蒙森团队都保持了充分的冗余,这可能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说,保持冗余是大自然的智慧,是对抗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重新点亮这个常识。
前一篇:如何称职的系统思考之行为方法论
后一篇:贴路标,茅台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