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脂肪(三)
(2021-07-14 16:41:00)| 分类: 学习 |
科学认识脂肪
(三)
20世纪50年代,人造黄油在欧美流行起来了,这就是一种植物油做的产品。用人造黄油代替每天餐桌上的传统动物黄油,就能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可是,这种转变并没有带来人们预期中的健康结局,经常食用人造黄油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甚至更高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深入研究之后科学家才发现,植物油里的饱和脂肪酸少,但是不饱和脂肪酸多。高压、反复煎炸等加工技术和手段,会让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变化,变成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相比,反式脂肪酸才是头号反派,对健康威胁更大,增加冠心病和肿瘤的患病风险更高。而相对来看,动物油的饱和脂肪酸在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很强。这就是“植物油更不健康”的说法根源。
所以,你说动物油和植物油哪种更健康?其实从来源上区分,也就是这种油是来自动物,还是来自植物,这么区分并不合适,因为这两种油可能会经历不同的烹饪方式。
那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进行选择的时候,挑选油的种类需要和烹饪方式相结合。
比如,亚麻籽油富含人体必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是它的热稳定性不好,最好别炒菜用,可以在凉拌菜或水煮菜的时候淋上。又比如,猪油这种中餐里的传统用油,它的热稳定性好,还香,偶尔嘴馋想要油炸的时候可以用。
还有一些油,推荐给你,就是稻米油、花生油和低芥酸菜籽油,它们的各类脂肪酸含量比较均衡,而且也比较稳定,很适合平时炒菜用。
你看,之所以会有动物油或者植物油不健康的说法,那是随着我们对脂肪构成和健康关系的认识而发生变化的。加工方式可能会改变脂肪的化学结构。对我们日常饮食来说,油是动物的还是植物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每种油匹配恰当的烹饪方式。
最后补充一下。虽然我们前面说,身体里像胆固醇这样的类脂,对健康很重要,但要注意的是,身体里的胆固醇和食物里的胆固醇是不一样的。我们说,高胆固醇会增加冠心病的风险。这里的“高胆固醇”,指的并不是食物里的含量,而是血液里的含量。
有什么区别呢?食物里的脂类吃下去之后到了身体里,会被分解,等待身体重新统筹分配。
也就是说,你血液里的胆固醇并不一定来自你吃下去的胆固醇。所以在我看来,关注食物里的类脂没那么重要,在说日常饮食的时候,我们只要关注占了更大比例的“脂肪”就行了。
总结一下:
我们对脂肪的认识好像总在左右摇摆,其实表面上看起来的矛盾,都是没有更深度地理解。我们破解的三个困惑,其实是围绕着认识脂肪的三个方面来说的,分别是功能、代谢和构成。
摄入脂肪会发胖的背后原因,其实是食物总热量超标,控制好了总热量,吃脂肪并不会引起肥胖。
想避免脂肪肝、高血脂,光限制“摄入”不一定管用,还得看看脂类代谢的“输出”有没有问题。
如果输出有问题,需要及时寻找医生治疗。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挑选油的种类需要和烹饪方式相结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