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种时空统一的艺术
(2021-06-06 16:07:32)分类: 学习 |
书法是一种时空统一的艺术
汉字是一种空间构造的文字,这是书法能成为艺术的基本条件。你可以想想,是不是只有中国和日本有类似的书法艺术?日本文字的组成方式是从中国借鉴过去的,也是空间构造的文字,所以他们有跟我们类似的书法,但是像英语那样的字母文字就做不到这一点。这是因为方块字特有的结构,让我们可以把线条按比例组合起来。今天,当你看一幅书法的时候,你可能看不懂这幅字的内容,但是你依然可以被线条的空间结构和美感所打动。这就是书法的空间特征。
写汉字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是书法能成为艺术的第二个条件。
笔顺的规定,其实是一种时间节奏的规定,这样,各种不同方向、不同形状、不同质感的线条放到一起时,才不会显得杂乱无序,给人整体的美感。而且,写书法要求一气呵成,一般是不允许涂改重复的,这点有点像音乐演奏。正是因为书法是连贯的书写,所以书法家才能连贯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写书法时,落笔的第一点,已经决定了一个字的基本风格。在这里起作用的,显然不是空间构思,而是运动的节奏,第一个点就是这一段时间内运动的起点。
自古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如果把书法当作艺术来欣赏,最重要的就是它有空间和时间统一的特点。从本质上说,书法的美也就存在于这种统一之中。王羲之就说过:那些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字,不能算书法,只能算是笔画堆在一起罢了。他批评的,就是只有空间结构、缺乏时间节奏的书法。
同样,只追求书写时挥洒自如的时间感,不顾及空间意识的书法创作,也是不可取的。
书法是时空统一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三个层次里。最高层是意境美,这是书法美的精神起点;最底层是材料美,这是书法美的物质起点;中间层是线条美,这是书法美的形式起点,也是书法美的核心。
材料就是“文房四宝”,最主要的当然是纸和墨。在历史上,骨头、石头、竹简和绢帛都曾经作为书写的材料,但只有到了纸的应用之后,书法材料美的价值才有了一种新的高度。从不渗化的宣纸到渗化的宣纸,是书法材料美变化的另一个历史性过程。比如宣纸渗化的特点,可以灵敏地表现出线条的浓淡、枯湿、轻重、粗细的瞬间转化,这样书法的美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来。另外,材料美也包括书法的装裱。一幅书法作品的最终完成,需要装裱的配合。精美的装裱,构成了书法审美丰富的层次和独特的视角,使人们在其中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
线条美:线条要有立体感、力量感和节奏感,这都跟书写方式有关。
先说立体感。书法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写的,毛笔很软,笔杆是圆柱形的,笔毫是圆锥形的,宣纸吸收性好而且可以把水和墨渗开,所以你在看书法中线条的时候,会觉得它有“厚度”,不是单薄的、平的。再说说力量感。在开篇的时候,我们说了写字要用巧劲,而不是蛮力。写字是一个力的传导过程,人的发力经过肘、腕再到手指再到笔杆再到笔毫,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技巧的不足而造成力的散失。力量感的关键在运动过程,也就是力在各个环节中的处理,而不在用了多大的劲。
力量感在线条中就表现为逆、蓄、留三个主要特征。做到了逆、蓄、留,书法就有了力量。
节奏感:书法的节奏感跟运动的关系更紧密。节奏是什么呢?在书法作品表现出的效果就是各种对比,黑白、粗细、干湿、方圆等等。比如我们写一二三的“一”字,不能一画而过,而要在线条的起与止两部分形成互抱的态势,这就是节奏感,体现出来就是粗细的对比。另外,书法还讲究一波三折,也就是线条要有起伏,线条与线条之间应该有间隔,体现出一种连贯地节奏。这些共同构成了书法的节奏感。
所以,线条美是书法形式的美,这种美来自书写者的控制。五个指头握笔,五个指头都要发力,但每个指头发的力又不是平均的。而这些不均等的力,通过微妙的自我适应与调节,营造出线条的美感。
研究线条的立体感、力量感和节奏感,是书法美学头等重要的工作,囊括了线条审美意识的全部内容。
书法美的最高层: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特别常用的一个词,但是好像又很难说清楚意境到底是什么。诗词有诗词的意境,绘画有绘画的意境,那书法的意境分别对应着神采、韵趣和诗情。
神采就是书法家在写字的时候,流露出自己的个性,和表达自己的精神。
“韵趣”说的是作品的个性,也就是抛开作者,单看字。比如草书里很多笔画都连在一起,整体个人感觉很飞扬,这种特点就是韵趣。
诗情是从欣赏者的角度讲的,也就是当你看书法的时候,抽象的线条能够引发你的联想,勾起你的情绪。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书法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