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么激励别人做正确的事

(2021-05-04 07:11:58)
分类: 学习
怎么激励别人做正确的事

不是只要搞清楚了穷人的真实需求,扶贫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呢?当然没这么简单。例如:
全球每年有150万儿童死于痢疾,也就是拉肚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位于南亚和非洲地区的贫困儿童。在这里,需求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防治痢疾。
而且,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只需要往饮用水中加入消毒剂,或者在儿童拉肚子时给他喝由糖和盐组成的口服补液,就能免于死亡。
扶贫机构长期低价甚至是免费提供消毒剂和口服补液,但是据调查,只有10%的贫困家庭使用了消毒剂,只有1/3的拉肚子儿童喝了口服补液。这到底是为什么?
更关键的是,这并不是一个特例。类似的廉价、简单又效果明显的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蚊帐来防疟疾,给儿童接种疫苗,等等,这些方法叫做“好摘的果子”。不过,这些果子仅仅是看上去好摘,实际上要在贫困地区普及非常难。难道穷人已经失去了希望,根本不关心自己的健康?事实恰恰相反。
调查显示,很多国家的穷人把自己的大部分积蓄都用来治病,如果得了重病,他们会砸锅卖铁甚至是借高利贷来治病。
问题在于,他们把钱花在了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而且,他们治病的首选也并不是公立的乡村卫生站,而是首选当地的赤脚医生,其次是以驱邪为主的巫医。这到底是为什么?穷人真的是愚昧得不可救药吗?如果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背后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
比如,穷人之所以不去卫生站看病,是因为那里靠不住。在印度,政府规定公立卫生站一周工作6天,一天6个小时。但实际上这些卫生站的管理非常混乱,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处于关闭状态,医生和护士的平均缺勤率高达40%。即使医生在岗,他们看病时也大多心不在焉。结果穷人根本不信任卫生站,如果孩子拉肚子,卫生站按规定只给开口服补液,孩子的父母会觉得是在敷衍了事,宁可找赤脚医生开抗生素,反而耽误了治疗。
那他们为什么又不愿意往水中加消毒剂呢?原因很简单,太麻烦。你想想,让你每次喝水时,都记得往水里加一点消毒剂,你能做到吗?尤其是,当做这件事情的收益是在遥远的未来,而当下只有付出成本的时候,就更难坚持下去了。这跟我们很难做到天天坚持锻炼身体是一个道理。
那怎么办呢?两个办法。第一就是尽量减少使用时的麻烦。比如添加消毒剂这件事,研究人员想了个办法。他们在每个村庄的水井旁装一个消毒器,每个人从这里打水的时候,只需要随手转一圈这个消毒器,就可以释放出一些氯元素,从而得到氯化水。结果这个方法大大提高了消毒剂的使用率。
第二个办法,就是提供激励机制,在人们每次行动时,给予一些小小的奖励。比如给孩子打疫苗这件事,大多数贫困家庭明白打疫苗的好处,也愿意带孩子来打第一针疫苗。但是,他们总是由于各种各样的事情,无限期拖延后续接种,结果接种的最终完成率很低,达不到预期效果。后来,研究人员给每次来打疫苗的人奖励2磅干豆子,效果立竿见影,接种完成率从6%提升到38%。而且,奖励干豆子反而使每次接种的成本更低,因为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终于开始饱满起来。
很多医疗援助之所以无效,就是因为人们在“知道”与“行动”之间,往往还隔着一条鸿沟。有效的医疗援助,不仅仅需要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事,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一套激励机制,帮助人们更容易地采取行动。
在帮助穷人采取正确行动时,关键是要能够设身处地去理解,为什么一些看上去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他们却不用?答案也许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简单。
另外一个例子:在印度金奈市,有很多穷人靠贩卖蔬菜水果为生。小贩们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他们从批发商那里进1000卢比的货,然后加价10%出售。当天卖完之后,他们能得到100卢比的利润。但要注意,其中大部分的小贩拿不出1000卢比的购货款,这笔钱是等于是批发商借给他的。所以在他们赚到的这100卢比中,还得拿出一半,也就是50卢比来支付利息。你会发现,这笔利息高得惊人,达到日息5%!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你按这个利息率借入5块钱,那么一年之后,你得还将近一个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小贩不自己存1000卢比来进货?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支付每天50卢比的利息,他们的纯收入可以立即提高100%!你可能认为,这些小贩真的没钱可以存。但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他们平均每天会花掉5卢比的零花钱,或者给自己买茶喝,或者给孩子买零食。只要他们把这5卢比剩下来用于进货,也就是每天向批发商少借5卢比,那么在复利的作用下,只需要短短50天,他们就能做到完全用自己的钱来进货,实现无债一身轻,而且收入翻倍!
你可能会说,小贩的生活这么艰难,买一杯茶或者给孩子买点零食,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慰藉。让他们坚持50天不喝茶,真的很难做到。1000卢比,也就相当于20美元。只需要慈善机构给每个小贩发20美元启动资金,不就可以帮助他们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了吗?事实上,研究人员确实这么做了。他们给其中的部分小贩提供了启动资金,然后观察这笔钱是不是如预计的那样,能够永久性提高小贩们的收入。
你可能猜到了,事情没那么简单。一年之后,所有得到资助的小贩,都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他们又不得不每天借钱进货,忍受高达5%的日息。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并不是小贩们拿到钱就不干活儿了,或者把钱挥霍掉了。而是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突发事件”:家里人生病,亲戚结婚,房屋漏雨需要维修,等等。一旦出现这类事件,小贩们自然而然想到,可以动用这笔运营资金来解决问题。结果只过了一年,所有人得到资助的人又回到了起点。
印度小贩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特例,而是代表了穷人的一个普遍困境:存不下钱。当你一点余钱都没有,就会陷入“稀缺陷阱”,每天都在忙于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完全没有精力对未来进行长远规划,哪怕是一些效果立竿见影的事情。
再一个例子。在肯尼亚,只有25%的农民每年使用化肥。扣除购买化肥的成本后,农民可以增加70%的纯收益。那么,为什么大部分的农民不去买化肥呢?答案是,到耕种季节时,大部分农民手上没钱。那为什么农民不在上一个收割季之后,就立刻购买化肥?答案是,那时候化肥店一般还没有进货。于是农民只好等到下个耕种季再买化肥。但这时候,钱已经用到了各种“突发事件”上,没钱买化肥了。
针对这个情况,专家发起了一个援助计划,叫做“存款与化肥行动”,就是在收割季之后立刻向农民优惠出售化肥,等农民需要时再送货上门。这个计划让使用化肥的农民人数立刻提高了50%。
所以:认知并不等于行动,扶贫工作不但需要告诉穷人什么是正确的事情,而且必须设计激励机制,去帮助穷人改变行为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