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圳的城中村(3)

(2020-10-23 16:34:44)
分类: 学习
深圳的城中村(3)

很多人都会觉得,在过去这40年,深圳这个城市一直被一股巨大的推力裹挟着,头也不回地往前走。这股推力很复杂,有政策,有市场经济,有资本,也有移民到深圳的那一代人想要改善生活的强烈意愿……总之,这股力量所到之处,都要以最高的效率褪去旧的,长出新的。
但走得快了,深圳也免不了遭遇城市发展中一些绕不过去的瓶颈和矛盾,比如城中村问题。城市的规划者,往往会试图控制城中村。但结果常常是越控制,居民越抢着建,城中村就在这种奇怪的博弈当中膨胀起来了。
那深圳的城中村问题怎么解决呢?
今年《三联生活周刊》发起主办了一个新奖项,叫做“三联人文城市奖”。深圳一个城中村的改造实验,入围了这个奖项的提名。这个城中村的名字叫做“南头古城”。
《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介绍说,在历史上,“南头古城”曾经是一个一线城市,控制珠三角很大一片地区,包括香港、珠海、澳门等等。但由于它位置比较偏远,经济发展滞后,在过去40年中,这个区域变成了一个被深圳快速发展落下的地方。
之所以这个项目能获得提名奖,是因为在实验中,南头改造的方式并不是传统的大拆大建,而是最小限度地改造。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被改造的不是居民的住宅,而是一些公共空间。
比如,据负责改造的建筑师孟岩介绍说,城中村里原来有一个“大家乐舞台”,在深圳打工潮最热的年代,工厂的工人会在这里进行表演、唱卡拉OK等等。孟岩的团队对这个舞台进行了修缮,把它变成了一个阶梯式的开放空间。2017年12月,深港双年展的开幕式论坛,就是在这个新的大家乐舞台举办的。
除此之外,孟岩的团队还打造了一些其他的公共空间,比如把一个曾经是打谷场的空地区域,改造成了一个广场,有居民可以坐着休息的大台阶;附近旧的铁皮屋被改造成了文化中心和议事厅,供居民举办公益活动;改革开放初期的厂房,被改造成了一个创意市集和展厅。
那这么改有什么用意呢?一是在保护这个地区的历史前提下,给新的东西以生长空间。二是在当地创造一种公共意识和机制,让老住户也能在城市的革新中有参与感和尊严感。
三是让这个城中村本身的活力有处释放,能被看见。
孟岩在《三联》的文章里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说南头的城中村活力特别强,同一个地段,不同时间做不同的事情,村里的篮球场白天打篮球,晚上出烧烤摊;街边的商店,一个时段卖豆腐,一个时段卖衣服。这背后是城中村独特的生存模式,也是它的活力所在。孟岩认为,这种活力甚至有可能给未来的城市提供一些棘手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城市空间不足的问题。
当然,南头的改造只是2017年深港双年展的一次实验。双年展结束之后,这些改造大部分并没有保留。
不过这个实验却给深圳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不一定要大拆大建,而是给它们自我变化和发展的充分空间。后来到了2019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了新的城中村整治方案,规定到2025年之前,方案划定范围内的城中村不得纳入拆除重建计划。
为什么要分享这个故事呢?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受,城中村怎么改造,其实抽象一下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深圳这样一个自我迭代速度如此快的城市里,新的和老的应该怎么融合?怎么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归属感,而不是在看这个城市里别人的背影?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深圳仍然在摸索的一种文化叙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