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中的赞美和责备
(2020-04-19 20:32:38)分类: 学习 |
天性中的赞美和责备
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的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一种有利于生存的快捷方式。比如,恐惧,看见老虎掉头就跑。再比如贪吃,看见好吃的就流口水。这些情绪都有利于生存。
喜欢赞扬,讨厌责备的本能,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们跟人类的生存,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之所以会很在意别人的评判,都源于人类的一个本质特征:我们都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中,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网络,没有亲人同伴的照顾,几乎无法生存下来。可以说,越是能够被父母看到,越是能感受到亲人的目光,婴儿活下来的几率就越大,也就越有安全感。这种希望被看见,得到更多关注的原始记忆,在今天仍然被我们继承了下来。
但无论是眼神、动作还是语言,表达出的关注信息里,都包含着一对最基本的态度,这就是赞扬和责备。
换句话说,我们的身体里,天然就有一根关于赞扬和责备的雷达。它极其敏感,而且一直都在运行。这是一个人的本能,和个人的后天修为无关。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在美国有一项很有名的调查研究,调查的问题是“你觉得你的驾驶技术是处于普通水平、低于普通水平,还是高于普通水平?”
结果,有93%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高于普通人,还有88%的人认为自己的安全意识在平均水平之上。
在学术界也一样。美国某高校的学者们,在被问到自己的教学水平时,有68%的人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排在前25%。这些现象其实在生活中都随处可见,人们在比较能力、努力、成就甚至健康程度的时候,都更倾向于把自己摆在高于平均值的位置。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虚幻的优越感”。这就好像我们每个人做事时,都会带着一句潜台词,那就是:我做得比大多数人都好,我应该得到更多的赞扬。
与赞扬相反,这个实验中还有一些人被质问,自己为什么做不好一件事,为什么会把事情搞砸的时候,他们更可能归结于外部的因素,像是有烦人的声音、昨天晚上没有睡好,或者是团队不会齐心协力等等。总之,凡是跟责备有关的信号,人们都会本能的,想把它反弹出去。
喜欢赞扬,排斥责备,这是每个人骨子里的本能。那么,这个本能是怎么形成的呢?
对赞扬的渴望,可以追溯到更本质的,生理层面的原因——我们的大脑需要激素的刺激,来实现进化。
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由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相互连接组成,大脑的成长就在于神经元会不断建立新的网络。一些激素能够为大脑建立新的神经回路提供养料。
在大脑发育的早期,最重要的激素有两种。一种叫做催产素,另一种叫做内啡肽。
其中,催产素被称作是“亲密激素”,因为他对制造两人之间的好感和亲和度,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内啡肽会释放人体自然产生的鸦片剂,会让人感受放松和愉悦。有研究发现,当父母脸上流露出赞扬,传递着“我想看看你是谁,我欣赏你”的信息时,婴儿的大脑中会涌入大量的催产素和内啡肽。
这些令人愉快的激素,能让婴儿相信此刻是安全的,能促进父母与子女的亲密感与理解,为孩子大脑的发育提供更多养料。
之所以责备会让人讨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它会激发出两种非常负面的情绪,一个是恐惧,另一个是羞耻。这两种情绪,都会给我们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责备,就是遭到排斥的一个警铃。
受到责备的时候,大多数的人第一反应就是逃避或者推卸责任。这是我们用来自我保护的一个本能反应,它的潜台词是在说:“这个结果不是我造成的,请不要把我排斥出去。”
无论是语言上的攻击,还是身体上的虐待,都会以最清楚的方式告诉对方,没有人爱你,没有人愿意接纳你。
所以,讨厌和害怕别人的责备,也就自然成为了我们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