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错别字

(2020-04-06 21:12:17)
分类: 学习
也说错别字

实际上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可能将汉字认全。
据1990年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现有汉字至少达54678字。如此宏大纷乱的“辞海”,使得所有中国人都有频频出洋相的可能。古往今来,即便是编缀字典的顶级专家,也无法绝对正确。汉代许慎,是所谓“字圣”,他《说文》解读“五”字,流沙河《白鱼解字》依靠新文献,就明白说他读错解错了。

中国汉字,它附载信息实跨越语音。汉语发音,方言互异,古今有歧,却从未阻断理解,本身就是汉字优越性所在,是较之印欧语系文字更殊胜之处。汉字作为意音体系,表音效用可说最弱,因此硕儒大师亦或音韵专家读错常音也是普遍,也无关宏旨。

学问之道,本就不在饾饤之学上,那是孔乙己。且人皆有盲区,在极简单的地方出错,也是难免。朱熹被奉为大儒,可他给《楚辞》注音,乾嘉学者还不是给指摘的体无完肤。近代大师王国维,说自己研究《尚书》一辈子,可其中至少一大批文字,还乏能力读正其音。

明末学问宗师顾炎武,其名著《日知录》曾专列“别字”一章,罗列出古今一大批“大师”,写错的“别字”、念歪的“白字”,可他用心也意在正本清源而已,而是大晒优越感说,你们这些大咖如此浅显的字都读错,是徒负虚名。

最近不还爆出趣闻,说是对岸倾尽全力重订颁布的《国语辞典修订本》,书中的“尴尬”二字,够稀疏平常了吧,够妇孺皆知了吧,其读音竟也标注为[jinjiè] ,成为两岸三地笑谈。

对念错字,对“心灵鸡汤”,我们理应多一份包容,多一份淡然。真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先祖们魂魄所依的皇皇汉字,还有我们的教育大业,乃至当今社会共识的达成,都沉重的如山似海,我们每一个人,当永远都走在学习的路上,永远该心存敬畏。人前人后,少出洋相,进德脩业,日日增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