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的背后
(2020-03-12 21:48:58)“健康码”的背后
这就是一个二维码,只不过二维码对应的不是商家、商品信息,而是每一个人的健康通行证。
绿码,意味着你在疫情期间没有过暴露风险,包括你没去过重大疫区、没接触过确诊或者疑似病例、自己也没出现过疑似症状等。拿了绿码,你可以在对应的城市里通行无阻,比如说杭州西湖重新开放的时候,市民就可以凭借支付宝里的绿码,进去参观。
红码,意味着你在疫情期间暴露的风险高,比如你和确诊患者有直接接触,去过重点疫区或者刚刚回来。拿了红码,你需要在家隔离,并且连续申报健康情况,14天之后可以转为绿码。
黄码,用来发给那些从非重点疫区返回的个人,需要隔离7天,7天之后可以转为绿码。
这种健康码最开始是由阿里巴巴的钉钉团队开发的,后来腾讯也推出了自己的健康码。在复工过程中,健康码派上了不小的用场。
春节假期过后,有些从杭州回老家探亲的工人起初不敢回杭州,倒不是怕旅途中有感染风险,而是怕回去之后,发现自己复工资料没准备齐全,被拒绝进城。可是后来杭州推出了健康码,事情就好办了,返工的人只要出示绿码,就可以顺利进城。而且健康码还打通了多个系统,比如交通系统、社区管理以及企业管理,一个人出行、回家、上班都用的是这一个码。
这种健康码,全国100多个城市都在使用。
健康码还不仅仅意味着便利,它还顺应着一个过去10年中“缓慢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人和信息正在融为一体。
“健康码”这样的产品,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它是通过手机这个信息器官提取了人的健康数据,并且让这个数据从静态变成了动态。
“健康码”让我感受到,我们进入了一个“强信息人”的时代,因为人和信息正在融合。
感受到,人的数字化越来越深入。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获取、创造信息,我们有很多种便捷的方式和别人交换信息,并且我们的行为也会在网络上留下一串串的信息脚印,这些脚印又可以被用来揣摩、预测我们的想法。
人如果从物理和精神两个世界描述的话,物理特征的全面数字化已经基本实现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数据,就是物理特征的数字化。而现在大数据在做的,是让精神世界也可观测、可量化。这个层面的数字化覆盖到什么程度,应该有什么样的边界,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前一篇:双E快闪店执行案
后一篇:疫情加速:人的数据化和社会的数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