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平民社会的由来
(2020-01-12 15:41:30)分类: 学习 |
江南平民社会的由来
为什么要学历史呢?因为历史和小区门口的保安一样,会追问你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儿来?你要到哪儿去?
我们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未来目标的设定。所以,历史学就是未来学。历史的真正功能,就是带你通过过去,看到未来。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终结了中国的豪族社会?
唐玄宗在政策上有一系列致命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正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技术变迁成为可能,引入了新的经济资源,使得皇帝一直苦苦寻找的豪族之外的财政能力成为可能。
大唐帝国的二元性
从皇权的角度来看,唐玄宗重用各种没有政治根基的人,这种人更容易控制,对于皇权的扩展大有好处。
什么人没有政治根基呢?除了平民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群体,那就是胡人。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就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因为唐太宗任用突厥将领,征服了广大的中亚地区,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世界帝国。这显然是一种二元帝国的逻辑。
但是,从唐高宗开始的皇帝,都不具有太宗那样的战争经验,也没有草原英雄的人格。再加上大唐定都长安,远离游牧与农耕的过渡地带,皇帝就越来越欠缺治理草原所需要的知识。
所以,到了高宗朝的后期,突厥就脱离了大唐帝国的统治,再次形成独立帝国。
唐玄宗放弃草原身份
玄宗对于草原上的逻辑更是没有感觉,甚至开始主动放弃大唐的草原身份。
提出唐朝的统绪是从汉朝继承过来的,于是南北朝时期的正统就不在胡人组建的北朝,而在汉人组建的南朝。大唐的草原身份就此被抛弃了。
江南经济的大发展
安史之乱之后,一种新的技术变迁却能够出现了。
安史之乱后大唐陷入藩镇割据,华北是割据最严重的地区,而这里在以前是帝国的财政来源中心。这一下,帝国名义上恢复了天下秩序,但实际上没有钱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安史之乱却刺激了江南经济的全新发展,从隋炀帝到武则天、唐玄宗一直在苦苦寻找的、豪族社会之外的财政来源,在这里冒出来了。
要说江南经济的全新发展,得先看看江南人口的一个大变化。
安史之乱和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都带来中原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但两次有个巨大差别。
永嘉之乱的时候,中原地区已经乱了快两百年了,对于在乱世中该如何自保,人们很有经验,那就是组织起坞堡。南逃的时候,也是比较成建制地逃走,所以跑到江南的还是豪族社会。
安史之乱却是突然爆发的,人们仓促之间来不及组织起来,只能零散地南逃;而安史大军是草原骑兵,打到淮河一带也就不怎么往南走了。逃难者跑到江南基本就安全了,这样江南就形成了一个平民社会。
安史之乱前,中国人口的重心一直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人口始终是相对稀少的。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的人口密度,让这里从过去的地广人稀变成地狭人稠了,这就改变了劳动力和土地之间的相对价格。
地广人稀的时候,土地有的是,劳动力稀缺,所以各种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技术都不划算,像什么水稻插秧,土地复种制,就是一年两熟,这些技术都没人用的。
实际上,水稻插秧这种技术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了,但是江淮地区一直到了唐代前中期,还是火耕水耨的种植技术。这个技术太省事了,想要种地了,先放把火,把田里的杂草树木啥的烧掉,再放水进来把烧剩的草木灰啥的沤一阵子,地里有了基本的肥力,然后开始种。
并且,江南还是轮耕制,就是土地种一年,要休耕一年甚至两年以便恢复地力。
不是江南人不懂插秧技术,而是他们不需要那种技术,反正地有的是,干嘛想不开非要搞那么费劲的精耕细作啊?粗放点多省心。
但是安史之乱后,人口大规模南迁,江南开始变得地狭人稠了。这下人地关系变了,地不够用了,人有的是了。省心的搞法不行了,现在首要需求是省地。
水稻插秧技术开始获得应用,轮耕制也不搞了,土地要连续耕种了,甚至到了再晚一些的宋朝,发展出稻麦轮作制,一年两熟,各种精耕细作因此也逐渐成为必须。
人力越来越便宜,这回不怕费人工,只怕地不够用。
这种变化,让建立了平民社会的江南,一下成为帝国内部最重要的经济区,在原来的贵族社会之外,发展起来新的经济要素,帝国也就获得了新的财政基础。
晚唐时期,大诗人韩愈曾经说过,江南所提供的赋税,占了天下赋税的差不多十分之九。这个数比较夸张,但江南已经发展成为帝国的核心经济区是毫无疑问的。
财政制度改革
大唐帝国劫后余生,开始努力恢复,江南的开发让皇上意外地获得了新经济要素,有可能用它来对付各种过去搞不定的力量。
但首先得进行财政制度的改革,新的经济要素才能为皇上所用。
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的财政制度是从北魏继承下来的租庸调制,主要就是按照户来分派,每户每年要交多少粮食、多少绢帛、要服多少劳役等等。
这套制度已经运转不下去了。公元780年,唐朝进行了极为重要的财政制度改革,推行两税法,把过去的各种劳役、粮食、绢帛等等都折算为钱,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两税法原则上来说必须缴纳铜钱。这意味着,从东汉末年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实物财政,又转成了货币财政。
皇上想要搞点什么事的话,拿着钱可比拿着粮更好办,皇上对付豪族的办法就变得更多了。
两税法构成了此后中国历代税赋制度的主要基础。
这些新的经济和财政资源,终于让从隋炀帝开始的皇权对抗豪族的努力,获得了政治可能性。
不过大唐已经无法利用这种可能性了,因为唐朝皇室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已经没有办法把各种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只能苟延残喘。但是如果没有江南的新资源、没有两税法改革的话,估计大唐想要苟延残喘都喘不下去。
要打破过去的社会结构,光有新经济要素的出现还不够,还得有新的知识传播技术,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得起书,形成新的人力资源基础,新秩序才真的能够浮现出来。
新的知识传播技术就是印刷术,实际上这也不是全新的技术发明,而是对既有技术的新应用。在唐朝的时候印刷术就已经在应用了。但那会儿主要是用来印佛经,因为当时的豪族社会,社会上对于儒经的需求相对有限,寺院对于佛经则很有消费能力,印佛经很划算。
但是随着平民社会的发展,对儒经的需求逐渐浮现出来,五代十国时,官方第一次主持了对儒经的大规模印刷,到了宋代,印刷儒经完全变成一个社会性的商业活动。
知识传播成本由此急剧下降,很多平民百姓都能读得起书了。这让宋代皇帝有机会从平民中大规模拔擢人才充实官僚体系,隋朝开始的科举制,终于真正转化为皇帝对抗贵族的一个重要武器。
至此,中原从豪族社会结构不可逆地进入到了平民社会结构。
前一篇:生命是一次时间的博弈
后一篇:收费的基础是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