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网之鱼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是美国当代知名的法学、社会学、高等教育学家,在教育界享有盛名。
他曾在哈佛大学担任20年的校长职务。
他说过一句名言:
“If you
think education is expensive,try ignorance!”
——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巴菲特的黄金合作伙伴,查理·芒格,在他的《穷查理宝典》中一再强调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其中写到:
如果不终身学习,我们将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识,我们在生活中走不了多远。
是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整个社会都在给人们讲述这样一个奋斗努力的故事,告诉所有人你不努力就一定不行。
事实上,谁都清楚,当下不努力有多爽!
*
当下不加班,回家吃好吃的打游戏有多爽!
*
当下不做饭,点个外卖刷淘宝有多爽!
*
当下不学习,我在被窝打游戏有多爽!
任何年龄的人都会在放纵中找到欢愉,哪怕是病危严重的病人,也会因为偷偷的抽支烟觉得爽上了天!
他甚至在拿生命放纵,可这种放纵就是很爽!
好的,不努力,不逼孩子学习,快快乐乐傻玩,把学习的时间用来打游戏,用来旅游。
这么一对比,那些整天陪孩子学习上课,在学习上跟孩子死磕的家长相比,简直是天堂一样的人生。
可你确定,你能够忍受你孩子的平凡,你的孩子能够接受自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吗?
孩子的幸福来自于什么
提到幸福这么哲学的东西,事实上有些难辨,但我们不得不提一提,毕竟这是所有父母的终极目标。
什么高学历、好工作、高收入等等,这些表象的背后都是父母希望孩子幸福的心意,那什么真正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呢?
很多作家都有过诠释和解释,如果你阅读的足够多,你会发现,幸福一定跟两个指标密切相关——尊严和自由。
尊严不用讲了,与一个人的德行和社会地位密不可分,光是德行好并没用,你所处的层次会深深影响到你得到的尊严,这是定律。
自由呢?
财富和地位决定了很大程度的自由,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除非你期待你的孩子早早归隐山林。
你去网上看看,年轻人面对那些“二十岁就看到死的职业和人生”、“面对社会中的冷眼”、“面对我们口中的平凡人生的时候”,是有多么的不满和无助。
当一个年轻人因为一纸简历就遭遇了别人几十倍的失败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别把努力想的那么功利
越无知的人,越会为自己找借口。
多少人开始对现实愤愤不平,怨天尤人感慨出身,却也被它们蒙蔽住眼睛,看不见现实的另外的一部分。
所以很多人就拿这个当借口,说认命吧,反正努力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总有另外一部分人,在这个还看不清未来的现实里,还在抛头颅,还在洒热血,还在上演热血屠龙的故事。
那一部分坚持的人,从这段看不见未来的现实里脱颖而出,到了现实的另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里面,命运有很多漏网之鱼,有很多机遇之门敞开,有无数的希望精灵追随。
就像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的最后一句话说的那样:
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很多人都觉得,从小努力是一件泯灭人性的过度功利的事情,剥夺孩子的“童年”,为了自己的目标。
但事实上,除去个别的极端案例,所有的努力跟功利毫无关系,恰恰是正确的选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统计:
一份500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程度调查中,84%的高管拥有高学历,48%出身于985名校。
985大学整体的师资力量比211大学都要强很多,就不用提其他学校了。
越是名校的图书馆和文献存货越优质越多,藏书量指标代表“干货量”。
中国藏书量排名前十的大学均是985院校。此外,985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硬件设施、交流平台。
本科继续深造的话,待遇更是天差地别。
出国留学也是许多家长与学生热衷的一条“别样路”。
申请国外留学时,也有一些“潜规则”,那就是看重学生的学校背景是否属于重点大学中的‘985’。
就业方面更不用提,以2012年为例:
中国内地前100强的上市公司,超九成每年都会选择到985、211大学进行“校园招聘”;
非重点(二本及以下)高校总共不足10家百强企业进驻过。
知名企业在招聘时会更加青睐“985院校毕业”。
虽然仅靠文凭评定有失偏颇,但如果按照能力来衡量,这个衡量成本花不起,企业也只能用一个出错概率较低的简单方式筛选。
这些,都是你忽视教育之后的代价。
而这些事情,都指向了为了人生的诸多方面,根本不是功利心,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和责任,这里代表着年轻人的目标和理想。
只要你还在努力,人生就有无穷的可能。
和时间竞争,在概率中突围,做上帝手中的漏网之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