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盒创新

(2019-08-06 08:27:50)
分类: 学习
沙盒创新

 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只有一个半北京那么大。自然资源极度匮乏,一半以上的地区都是沙漠,而且全年有7个多月都是无降雨期。同时,它还长期深处领土纠纷,跟巴勒斯坦的武装冲突频繁爆发。资源匮乏和紧张的地缘政治,就是以色列的盒子。
 但 是,以色列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强国。就是这个人口800万的弹丸之地,有4000多家科技创业公司。平均每2000名以色列人当中,就有1人从事科技创业。
 以色列的创新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往小了说,有U盘、QQ和MSN的即时消息传输技术;往大了说,有太阳能转化技术、滴灌技术、海水淡化、以及防虫害粮食储存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以色列研发之后,推广到全世界的。
 那以色列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前段时间一场创新培训。主讲人是以色列SIT全球创新公司副总裁泰马尔·车路奇女士(Tamar Chelouche)。
 这家公司从20年前开始大量搜集创新的案例,包括影响人类的重大发明、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创新解决方案、创新的流程和模式等等。他们收集了20多万个成功案例。在分析了这些案例之后,他们发现创新真的有共同的密码。
 那这个密码是什么呢?泰马尔揭示的答案,有点反常识。
 第一,有限制才有创新。第二,创新有模式可循。
 有限制才有创新。
 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吗?上级政策紧、没有给自主权,所以我们不能创新;条件不允许、人才储备不够,我们不能创新,总之意思就是限制太多,阻碍了创新的可能性。
 但泰马尔却说,“限制才能成为激发创新的动力”。正是种种的“限制”,逼着以色列人必须创新,因为“不创新就会死”。
 今天被普及到全世界的滴灌技术,就是很好的例子。之所以会发明滴灌技术,就是因为以色列太缺水了,必须要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所以以色列人在灌溉设备上,用足了高科技,比如智能监控、防堵塞的药剂、充气系统、回收循环系统等等。他们生生把水的利用率,从传统的15%提升到了95%以上。
 靠着滴灌技术,以色列不仅实现了农产品自给自足,还能出口欧洲国家。而且,滴灌技术还被推广到了全世界。所以你看,正是以色列的水资源限制,激发了农业技术的创新。
 第二点:以色列人认为创新可以复制。这太奇怪了,因为我们平时说创新啊、灵感啊,这都是灵光乍现才能有的,还得跟之前不一样。那怎么可能有现成的模式,而且还能复制呢?
 泰马尔所在的公司,就是专门研究以色列创新模式的。泰马尔自己用23年的实践积累,告诉我们这件事完全可以。
 首先你需要明确,到底什么是创新?以色列人的定义是“新的、有价值的、可行的”这三个要素同时满足才构成创新。
 紧接着你要思考,如果要实现这样的创新,我们需要打破什么?这也很明确,就是打破思维定势。
 以色列人把思维定势梳理成三种最常见的类型,从小学就开始训练学生如何打破思维定势:
 第一种是功能型的思维定势,就是习惯性把事物锁定为某种传统功能,比如墨镜,只有遮阳功能。但在未来,它也可能变成一个可穿戴的微型显示器。
 第二种是结构型思维定势,也就是你认为,一个事物的结构就应该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
 比如,最早的冰箱因为没有电,所以总是把大冰块置于顶部进行自上而下的冷气循环,这就导致最早的那些电冰箱的设计也总是冷冻室放在上面,冷藏室放在下面。但其实,我们显然用冷藏的功能更频繁,为了便利,应该放在上面嘛。
 第三种是关系型思维定势,就是认为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比如说,孩子看电视,你觉得影响学习,就不让他看。你认为,电视和学习之间,是势不两立的关系。但其实,你可以和孩子约定,每看一小时电视,就得读一小时书。这样,看电视和学习就变成了互相促进的关系。
 打破这样的思维定势,又要靠什么?泰马尔说,SIT就是一套帮我们打破思维定势的创新方法论。SIT是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的缩写,意思是系统创新思维。
 这套方法论讲究的是不做加法、不从外部要资源,也就是说,不去试图改变盒子本身。但是,你要从“盒子里面”的系统着手,聚焦于这个系统当中到底有哪些已有的资源,是否可以充分开掘其新的价值。这就是一种不抱怨、不抗拒的沙盒创新。
 SIT创新思维,总共包括五种核心工具。不过,我认为这里面最实用、最容易操作的工具,是减法工具。我来给你介绍一下。
 简单来说,减法工具指的是,在一个系统里,减去最重要的部件,反而却发掘其他辅助部件的潜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