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名参考大全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则有七善:
第一“居善地”,一个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这是做人的智慧;
第二“心善渊”,人的心境要像水一样深沉渊默有深度;
第三“与善仁”,待人要像水一样友爱仁善;
第四“言善信”,说话、承诺要像潮水那样准时而有信;
第五“政善治”,从政要像水一样保持平衡,治理、管理要保持一碗水端平;
第六“事善能”,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最大的效能;
第七“动善时”,行动要像水一样把握时机。
修心修身、做人做事的道理,全在里面了。
这七善带给曾国藩巨大的启迪。老子说“善战者不怒”,善于打仗的人不会发怒;“善胜敌者不与”,能够胜敌的人不会放弃;“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善用人的领导是谦下不争、以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的。
此后,曾国藩便一改过去锋芒毕露、舍我其谁的硬朗作风,精神状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他自己说:“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退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意思是:上天久长永恒,而我所经历的只是很短的一瞬,所以当忧患、不幸、灾难到来的时候,应当容忍、隐忍,慢慢的等待这一切安定下来、结果清晰起来,而不要盲目冲动、鲁莽行事。
他还说:“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意思是:大地广大厚重,我所处的仅仅是很小一块,所以当遇到荣辱、利益之争的时候,退让而主动处于下势才是正确的做法,如此则不受其害、受人爱戴,舍小利而谋大局。
此后,曾国藩甚至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还“啖之以厚利”。自古至今人的生存环境、遇到的各色人等都是差不多的,如何更好地身处其中以图成功是门大学问,这也是曾国藩的领悟对于今天的我们之价值。
反思过往: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当时研悟《道德经》,终于懂得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全是谈的入世道理,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法家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参悟天道以明大事、深彻天下竞争之术的大智慧,全部包含在一句话里——“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曾国藩想起在长沙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格格不合,在南昌与两位同僚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结果呢?表面上胜利了,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又如参同僚、越俎代庖、包揽干预种种情事,办理之时固然痛快干脆,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同僚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形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
这些隐患与障碍,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办法有时行不通,迂回、间接、柔弱的方式却可以达到目的,能够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那么为什么不采用呢?
曾国藩少年时就熟记的
“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等话,过去一直似懂非懂,这时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些年来他在官场内部以及与绿营的争斗,其实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要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
曾国藩领悟至此时,曾兴奋地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心中的困惑、胸中的郁结自此烟消云散,整个人完成了涅槃重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