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因素
从这个供给需求差看行业的脉络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变化因素。
第一个变化因素是,每一次创造出来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它合上去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也就是说,留给新玩家的机会窗口,时间越来越短。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来争夺同一个机会。
当年淘宝面对的竞争对手,基本上只有线下的零售商。对当年淘宝的很多用户而言,TA面对的是线下又贵又不好的产品,当线下零售业满足不了TA的需求时,TA会迅速转换到线上。
对于2008年前后起来的那一波B2C的电商而言,它的竞争对手,既有其他电商公司,又有一小部分线下零售商。这些零售商一方面自己会试着提供更好的线下服务,另一方面也会尝试去做线上,无论是自己去做电商,还是借助于天猫这样的平台。
顺着时间线推移,到了2015年之后,竞争也更加激烈。如果你是一个新玩家,跟你竞争四五线城市用户的,包括淘宝、天猫、京东这样的电商公司,包括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公司,包括纯线下的公司,也包括跟你同样模式的公司。
因此,如果仅仅只是通过流量端的创新,抓住了一个弥补供给需求缺口的机会,那么,等到越来越多玩家意识到这个机会,纷纷涌入时,你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挤压。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最早一批淘宝上的大商家。如果你去看天猫刚开始做双十一的前几年,所有品类的前十名几乎都是互联网品牌;到了2015年之后,绝大部分品类的排行榜里,都不再是互联网品牌了,像优衣库这样的传统大品牌开始逆袭。“这中间发生的事情,就是拥有供应链和品牌能力的线下零售商,学会了线上的玩法。”
对应到当下,凭借微信带来的这一波流量红利起来的新玩家,面对着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的玩家们的竞争,可能这一波红利的时间窗口,只能持续一两年。如果从2018年开始算,那到2019年基本上就没有了。
这一波红利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所谓的社区零售。过去历史已经验证过,新出现的流量形态,只会导致非常小比例的成功案例,即使短期看起来非常成功。
第二个变化因素是:每一波玩家面对的供给和需求缺口里,用户的人口结构也不同。
最早淘宝吸引过来的用户,全都是出生在1985年前后的年轻人。这个用户群是最有增长潜力的用户群体。他们在未来15年,都是同时拥有购买力和消费决策力的用户群。只要淘宝自身的迭代速度,能够满足这些用户不断出现的需求,淘宝就拥有了一批客户终身价值最高的用户群。
再后来,当包括唯品会和聚美优品这样的电商公司起来,面对三线城市的白领时,会发现,这个用户群体的增长空间已经没有那么大。因为她可能已经是一个年轻的妈妈,消费结构中很大一部分要被围绕孩子的花费占去。
再接下来的一波,新的玩家们要面对的用户,很可能是刚刚接入移动互联网的、更低线城市的中老年用户群体。这部分用户群体的消费增长空间就更小一些。
这两个变化因素,供给和需求差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短,用户结构不同带来客户终身价值的不同,都会影响一家创新公司的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