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效应
恰恰就是在失去的二十年中,日本的次文化快速发达起来,最典型是在1980-2000年之间,日本的动漫产业迅速跃居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新兴产业。
此外,也恰恰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的次文化异常活跃热起来,这使得中产下层和年轻人群体即使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上也依然可以活得很好,他们有网络,有华丽丽的发达的ACG文化,有全亚洲几乎最成功的音乐,还有让全世界大叔们取之若鹜的出口产品……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因为,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奢侈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奢侈品。
在国内,“口红效应”一词的走红,源自中国电影行业逆势上扬的一场讨论。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沉寂趋冷,好莱坞的电影却乘势腾飞,热闹的歌舞片大行其道,给观众带来欢乐和希望,还让秀兰·邓波儿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生活压力会增加,沉重的生活总是需要轻松的东西来让自己放松一下,所以电影等娱乐市场消费不是很贵的生意会比较好些。
在一定程度上,这或许能解释近两年中国电影票房无论是单片还是总量能够屡创新高的原因:经济下行周期一方面导致人们消费信心不足,另一方面释放了很多劳动力和闲暇时间,二者相辅相成,花几十块钱的小钱来消遣一下闲暇的时间。
那么同样的道理,足不出户,一分钱不花,刷刷抖音猎猎奇找找刺激不也挺好?花个十几块钱拼个多多不也挺好?买个爱奇艺会员“延禧攻略”一下不也挺好?
尤其是《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和《延禧攻略》的大火,除了大家分析的冠冕堂皇的那些原因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近几年经济萧条所导致下流群体的压力释放。
说白了,这些内容怎么就看着这么爽!很爽!非常爽!简直爽歪歪了!
电影的黑色幽默带来肆无忌惮的爆笑、影评内外夹杂着对现实社会的针砭时弊、上升无望的沮丧情绪消失在自己摇身一变成为首富的意淫中、生活与工作的不如意则在升级打怪口无遮拦的爽文模式下消解了……
是的,下流群体所处的天下比以往更复杂,大家要一直均衡来自家庭、职场、社会的多重利益,在这一历程中,未免会挫败、苍茫,甚至想要放弃。
每当这时,她们都需要一个暂时回避和放松的渠道,只要娱乐才能满足他们这一诉求:
不论是享受一段美妙的爱情,还是“手撕”仇敌,不论是愤青一下,还是YY一下,都能让多巴胺快速分泌,舒缓心头的郁结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