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艺术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一直以来,对于进化学者们而言,讨论艺术都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它在进化过程中,实在是显得没什么用。而我们的祖先,显然不像今天的人类一样,那么有闲情逸致。
我们该怎么解释艺术呢?人类是唯一会产生艺术家的物种吗?既然我们是自然选择的产物,那么艺术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进化优势呢?如果你的祖先穿着一双眼镜蛇皮鞋和椰子壳踢踏板跳了一段舞,狮子会因此在吃掉他之前停下来三思吗?
邻族军队是否会在匍匐穿越灌木丛后,看着你们的营地然后惊叹:看看这些木头摆放得多么美观啊!这火山坑简直是壮丽无比!我们到底在想什么啊?我们怎么能把这些创造能力这么强的人敲晕,然后把他们的腿放在烤肉叉上做烧烤呢?
考古学家们发现,大概在距离现在四万年前,开始爆发性地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活动,从澳大利亚到欧洲都发现了洞穴绘画和雕刻,从欧洲到西伯利亚,出土了上万件用象牙、骨头、鹿角、石头、木头等雕琢过的物品。
许多学者认为,这种创造能力的激增,代表了智人的一次重大进化。人类大脑中产生了一些变化,让人变得更加有创造力。
但是究竟是为什么呢?艺术又有什么用呢?
进化学者们持有以下几种观点:
最常见的观点是,艺术就像孔雀的尾巴一样,是一个适应度指标,是性选择的结果。雄性孔雀可以拖着长长的尾巴,表示自己身体足够强壮,可以承受如此长的尾巴,仍然可以生存,因此这是一种对异性孔雀释放的信号。
杰弗里·米勒教授就持有这种观点。在他看来,创造能力更高的个体,成功繁衍后代的几率也更大。因为,每一件这样的艺术品,似乎都在说:“我寻找食物和栖息地的能力太强了!所以我可以花一半时间来做这些没有显著生存价值的事情!”
第二种观点来自著名思想家史蒂芬·平克。平克不认为艺术是一种适应度指标。他认为艺术是大脑其他功能的副产品。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大脑的设计是针对人类祖先生存环境需求的。比如,吃甜食和高热量食物能够带来快感,吃这些东西显然是有助于增强生存能力的。大脑还有能力理解因果,比如,我去抓住一个羚羊,杀掉它,我就会有东西吃了。吃完之后,大脑释放出化学物质会奖励身体。
慢慢的,人类开始发现,其实不用这么费劲也能获得快感。比如吸毒,再比如,听音乐……所以,艺术是人类大脑功能的副产品。
第三种观点是,创造艺术的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更加偏向于社交型,而不仅仅是性选择。埃伦·迪萨纳亚克就提出,艺术最根本的趋向是“制造特殊”。
把某些东西变得特殊,意味着背后有某种意图,这种意图是通过韵律、颜色、结构等吸引人的方式来呈现的。“制造特殊”可以增加族群的团结,从而提供生存优势。而在一个团结的族群内,个体的生存概率也可以得到提升。
所以,在创造艺术的动机里,有许多社会性的需求。这位学者认为,艺术创造在人类进化中,就是为了促进或装饰重要社会行为,比如重大的典礼。而在人类的这些重要集体行为中,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又增加了族群的团结程度,营造了族群精神上的特殊之处。
还有第四种观点。这种观点指出了人类跟其他物种的一个重要差别,那就是,只有人类能够区分虚构和现实。
人类跟其他物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只有人类能选择性地使用正确信息。人类可以把信息分为总是对的、只有在周末才是对的、只有被相关人允许才是对的、冬天前完成才是对的、曾经对现在不对、在南方对在北方不对等等。
因为人类的这种能力,艺术可以成为人类的一种学习方式。艺术能够帮助人类提高预测能力,帮助人类在不同情况下做出反应。而且,进化学者还发现,非常有趣,全世界的文学设定的情景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且全都跟进化有关,比如,怎么保护自己免受捕猎者的捕杀;父母的付出;与亲属和非亲属之间的适当关系;怎么选择配偶养育孩子。
因此,艺术对生存是有利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