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错觉
在《知识的错觉》这本书里,作者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费恩巴赫认为,让人类称霸世界的,不是个人理性,而是知识共同体和集体思考能力,但知识共同体也会带来一些弊端。
说一下知识的错觉会给人的决策带来哪些影响,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才能作出更好的决策。
首先作者认为,知识的错觉以及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经常让人的理解非常肤浅,以至于让人作出一系列不怎么明智的决策。 书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解释的敌人”。作者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解释的敌人”。换句话说,我们经常不求甚解,有时候我们貌似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才愿意作出决策,但其实我们做出的“深入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作者举例说,比如一个商品创口贴,当宣传只有一句简单的“泡沫填充物让伤口更快愈合”,很多顾客会觉得不懂,也没有购买的兴趣。但只要多加一点说明,比如“泡沫加速了伤口周围的空气循环,由此达到灭菌的效果。这使伤口愈合更快”。有了这种简单的说明,马上就会提高顾客的购买欲望。但你要是再多说几句,比如“泡沫填充物与伤口隔开,使空气流入。空气中的氧气会抑制大量细菌并消灭它们”,这时候大多数人对产品的评价反而降低了。作者说,这就是解释的敌人,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想知道太多。
但有些人正是利用了解释的敌人,利用我们对细节的厌恶,来影响我们的决策。比如护肤品广告会承诺,用了它们的产品,可以修复DNA,让人年轻20岁,而不是真正告诉你有哪些临床研究支持这个产品。但顾客反而爱买。 这种误导性宣传就是知识共同体的产物之一,之所以能得逞,正是因为我们依赖共同体,甚至喜欢让别人替自己思考。
这个例子说明了,知识的错觉以及生活在知识共同体中,会给我们的决策带来麻烦。世界太复杂了,我们没办法掌握全部细节,也不愿意深入思考,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自己做决策,而是由别人来设计选项。作者说,很多时候,决策所需要的知识不仅在个人的脑袋里,很大程度上也依赖着知识共同体。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呢?作者认为,改变自己很难,但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影响我们的决策。一旦弄清了哪些奇怪的认知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就可以通过设计环境,来让这些怪癖为我所用,而不是深受其害。这种方法也叫做“助推法”。比如很多人都认为捐赠器官很好,但是很少有人去花时间签字落实。助推法就会建议将法律改成默认情况下人人都是器官捐赠者,你可以不捐,但是需要手动做出选择,让人们选择放弃而不是选择加入。这个简单的变动,让捐赠人数大大增加。再比如,退休储蓄很好,但因为人们的理解程度、重视程度、信息的获取量等有限,办理的人很少。为了增加退休储蓄,美国劳工部就鼓励小企业为员工设立自动加入的退休金计划,这样一来受惠者就多了。知识共同体中,我们更愿意听信别人的建议,不如就利用这一点,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具体来说,助推法有四个建议。第一,降低复杂度。由于大量知识存在于共同体,而不是个人的头脑里,我们在帮人做决策的时候,要降低信息的复杂度。第二,不要试图教育大众,而是要给他们一些简单易懂并且有用的决策法则。第三, 虽然可以提前给人一些建议,但是人们不善于记忆细节,很多信息在关键时刻就忘记了,所以作者说最好把人们做决策要用到的信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到他们。
前面这前三个都是有关社会如何为个人营造环境,最后一个建议,是如何改善自我。作者建议,我们要意识到自己在理解力上的不足。所以如果一项决策非常重要,应该停下来搜集更多的信息,以免做后悔的决策。
作者说,了解自己的无知,能让你脚踏实地、避免自作聪明、做了错误的决策。著名对冲基金桥水投资公司的创始人瑞·达利欧曾经说过:“我的成功,取决于我如何对待未知,我如何找到问题可能出在哪里,我乐于见到有人能够同我意见相左,我会从他们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这帮助我作出更好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