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新金融探索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随着雷军及小米手机的热浪,当下你不谈点互联网思维都不好意思出门。不过,对于银行而言,金融服务需要互联网思维绝非一句玩笑话。
应该说,招行小企业e家是互联网金融的尝鲜者。它基于互联网思维,打通线上、线下使得“借与贷”信息对称,区别于P2P,直击用户痛点。
互联网思维做平台
银行放贷有一个固定的流程,无论面向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要审核企业的资质,资质体现在经营历史、现金流、人员稳不稳定等,即从银行放一个5000万元的贷款和一个50万元的贷款流程是很类似的,这就导致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下,传统银行更愿意选择大企业的大金额。
小企业融资贷款是否被抛弃?其实不然。比如有数据显示,民生银行就通过持续创新小微金融服务,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贷款余额突破了3000亿元,也让专注大额贷款的同行刮目相看,而华夏银行要成立100家专做小微企业的支行,东亚银行在设立了专做小微企业贷款的支行银行……银行不是不想做中小企业,只是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业界把2013年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互联网对传统银行的两大核心业务结算和支付都构成了威胁,传统的银行也在纷纷寻求变革之路。互联网渠道成为解决传统银行贷款“嫌小爱大”问题的一把利剑。
一方面,互联网贷款能高效率评估风险,通过一些互联网的手段,比如金融模型、大型数据分析,做专业的评估。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海量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更能聚少成多,相对于大企业,它们的发展速度更快。
基于这种互联网思维,招商银行自2013年9月就开始了小企业E家投融资平台试运行。它从成立之初,就将商业模式定位于互联网金融的“信贷资源”平台。即利用互联网平台的特点,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资服务和融资服务,把借贷方作为“买家”,放贷方作为“卖家”,他们之间买卖的标的物便是“信贷资金”。
“小企业e家并不是做自己的金融产品,而只是成为一个平台。”招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应该有一种商业模式,能让“借与贷”的信息更加对称,而小企业e家就是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信息见证服务,来实现资金供给和需求者间对称的信息、资金交互。
直击用户痛点,像VC般尽职调查
当然,互联网融资贷款渠道,还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P2P。不过,P2P解决了部分民间个人小额贷款难题,但是随着数量不断扩张,问题不断出现。众所周知,征信信息的获取是P2P行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征信问题解决不了,借贷双方的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从此点来看,招行小企业e家解决了用户的痛点---线下对融资项目像VC般做尽职调查,获取融资方征信信息,护航投资人的资金安全。
在风投领域,当VC有意向投资一家公司,他们会派出一支团队进驻公司调查,这是关键的一步,因为调查结果将会成为这项投资的谈判依据和最终的决策依据。与VC们的投前工作一样,招行会根据公司基本情况、行业与公司竞争力分析、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管理体制及财务基本情况等方方面面的调查,对融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在小企业e家平台上,只有通过VC般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融资项目才会展示给投资人。
线下尽职调查、风险评估,线上做投融资平台,小企业e家基本形成了金融O2O闭环。事实上,即使是在美国,由于产品的复杂性和风险性,金融在线化离完全非人工接触的自助式购买仍有一段距离,而小企业e家线上线下结合的金融O2O的模式,放在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化前夜的背景下,则更具有了想像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