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落笔洞考录

标签:
杂谈 |
三亚落笔洞考录
【“三亚人”】
落笔洞是位于三亚荔枝沟良坑坡的一座石灰岩孤峰的南壁,洞高12.5米,深16米,宽9米,面积近110平方。据有关考证,洞顶的东南面,原有两根钟乳石垂吊,形如悬笔,因此得名落笔洞。明《正德琼台志》记载:“落笔洞中有二石,形如悬笔滴水不断。”即指此。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文物局先后批准省市文物机关会同有关权威科研单位,对落笔洞文化遗迹进行3次调查和发掘。发现一批人类牙齿和动物化石,大量的石、骨、甲制品,以及人类生活用火形成的堆积层等文化遗存。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14C(碳14)年代测定为10642±207a。它表明,落笔洞遗存是目前海南(也是中国最南端)年代比较明确、时间最早的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家依据洞中所获的早期智人牙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复原出智人个体模型。命名为“三亚人”。其标本及科技著作成果,现陈列于海南博物馆。
“三亚人”即“落笔洞人”的挖掘发现,虽不能鉴别其民族,但考古学家断言,我国先民在海南岛居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万年左右。而且,根据化石动物群的特点,大陆迁移种占有较高的比例。其文化性质,与两广的文化遗存十分接近。这说明,海南远古文化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一脉相承。“落笔洞人”不管是迁来还是土著,其文化定格,均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份。
让我们的遐想回到远古:“落笔洞人”过着穴居生活,懂得用火。这个事实,至少对应于中原地区传说的燧人氏之后,有巢氏与神农氏之前的史前社会记载。“落笔洞人”生产力低下,为防备风雨和野兽侵害,在洞中群居,靠渔猎采集为生。日复一日,依着自然规律运作,为填饱肚子维持生命而获取食物;从未想到过分的掠夺与积累。人群中的个体是平等的;人与自然界的生物也是互相平衡的。可以想象落笔洞区域自然生态和谐的一幅原画——林莽茂密,巨木参天,大象出没,虎啸猿啼,鹿鸣猄突,群鸟栖集……白天,男人都外出劳作,洞穴里的老人、妇女守在灶火堆边,用石器敲开各种贝、蚌,干枯的树枝在火苗突突中“哔啪”作响。这不是神话故事而这是我们远古的祖先在此地生活的真实画面;也是中华民族原始生态文化的另一幅真实写照。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其实质是“人本论”,不是“神本论”(不是上帝论)。故儒家的《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道家的《道德经》也论述“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天地之间,人最可贵,就自然界万象而言,人与天、人与地对等。有朝一日,落笔洞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复原1万年前的局部场景,可以清晰地表现,我们的祖先正是从这儿的山林中走出来,他们是这片天地的主人。进入落笔洞之际,我冥思遐想良久,意欲寻梦他们当年的足印。因此,我小心步履,深恐踩坏其痕迹;默坐在火烬堆积层旁,更肃然生发敬畏之心!落笔洞就在三亚市区近郊,距市中心仅有14公里。从现代化的市中心区出发,走14公里的短途,就可以跨越1万年的历史隧道,进入落笔洞,回到洪荒年代,在清风明月的宁静中,同我们的祖先进行心灵对话,汲取“天人合一”的真谛,藉以清除市嚣,净化生命。这是多么伟大、多么深刻的一次文化旅程啊!
【洞中石刻】
《崖州志•金石》记载落笔洞的题刻说:洞左刻“落笔洞”三字,字大尺余,未知何人所题。旁边只有“维山”二字,余模糊莫辨。1984年1月,三亚市文体局王怀兴、何擎国两位先生经过现场拓片,反复验析,确定直书“落笔洞”三字右旁的题识是“至元癸未”,左旁落款是:“维山云从龙”,真相浮出水面。云从龙、字天心,陇西人,生于宋末,宋壬戌年(公元1262)进士。当过短时间的地方官。宋亡归隐,号“维山道人”。入元,应太祖忽必列征召,历授宣武将军、怀远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昭毅大将军、征南大将军,以功加中省令,参知政事(副宰相)。自至元已卯(1279年)以宣武将军(从三品)起步,累升至正一品,位极人臣。死后赐葬于广东番禺白云山下(今广州沙河食品厂附近)。
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云从龙晋授昭勇大将军(正三品)广东海北海南道宣慰使。任职期间,于至元癸未年(公元1283)来崖州,进落笔洞观风,因题刻洞名,并赋五律诗一首;
地极南溟阔,洞天琳宇奇。
好山如绣画,野路自逶迤。
不见飞仙蜕,空留谪客诗。
清风驾归羽,乘此拜安期。
此诗前二联实写景观,第三联窗托感慨。“不见飞仙蜕”,说不见传说中的古人蝉蜕飞仙的痕迹;“空留谪客诗”,说明在此之前,已有人在洞中刻石题诗。末联遐想,在清风披拂之中,分明看见仙子驾鹤归来(归羽),正好乘此拜访安期。安期生系古代神仙的代名。云从龙戎马一生,刀光剑影,征尘满袍。他的诗,写得这样洒落宁静,这样从容细腻,我想他一定是在落笔洞神仙境界中感悟默化,深受洞中文化气息的陶冶所致。
像发掘云龙刻石详情一样,文体局同志的拓片,还填补和更正了《崖州志》有关条目的一些文字错漏。《崖州志•金石》(现行本499页)载有“峭壁凌空望杳微”一诗,说此诗署名,独宋字可辨。而拓片显示,系“宋倭倭才”所刻,意即云从龙所感喟的“空遗谪客诗”也。又,该诗中有 “骨”字,志书留着空白□号,拓片可作补正。另有一首“袖拂清风上翠微”的和韵,第三句《崖州志》作“岩高石壁真奇□”,拓片显示留空处是“趣”字。如此等等,还有不少。落笔洞保全的文物真迹,有极大的观赏、研究价值。
【景物诗话】
落笔峰一峰独秀,自立如屏。古今文人墨客题咏极多。一部份诗作已刻石于洞中,还有一部份散见于各种文史资料。兹类述于下:
一、状写岩洞大观。明赵瑶诗云:“盘石凌空列翠屏,呀然一洞野云扃”。乃整写;明王佐诗云:“石窍漏天三百丈,井泉到海几千寻。”为特写。上世纪八十年代,三亚市文物普查队报告:落笔洞有洞穴数十,或独或连。《崖州志》说:由落笔洞左转,“别有十余洞。或明或暗,或广或狭,如楼阁参差,高低不一。洞尽处有井,深不测。昔有人刻木为志,投之,后于大海浮出。”在诸多的洞穴中,东北侧有一洞,直通峰顶,洞底仰望,可见天光,故曰“石窍漏天。”明洪爵和韵诗曰:“日筛峰顶金千缕,”可互为佐证。此洞乃金光奇景。至于有井之洞,则在峰之后侧,甚为黑暗深邃,沿内蝙蝠成群。刻木投井,“于大海浮出”当为传说。但笔者上世纪亲往参观,横洞的终端,确有一长方形石井。举火视之,积水清明,且有浮游水族小生命。贴耳井壁,可闻泉声叮咚,说明滴水不停。石灰岩洞还在溶解扩展中。它的很多秘密尚待揭开。
二、实写生态环境。宋倭倭才诗:“深林古木高千丈,怪石菁苔绕四围”;明王佐诗:“路入烟霞一洞深,悄无鸡犬昼沉沉”;明洪爵诗:“啖果玄猿惊客啸,衔花青鸟傍谁飞”。当今,除“深林古木”被破坏外,其余如“路入烟霞”、“悄无鸡犬”、“衔花青鸟”等景物与古代差别不大。上世纪有人亲见峰顶有猴群活动,生态有望复原。
三、描绘石景。清王瑞瑄诗:“天马高蹲遗古迹”,明赵瑶诗:“天马高蹲岭树碧”。吟写同一实体。《崖州志》说,落笔峰“绝顶有石如磐,扣之,音清越。又有石马蹲其上,并石犬、石猴、石诸状。上诗说的“天马”即“石马”。此石,现高在蹲峰顶,形似马首,完好无损。倚着石马向下望,峭壁危危,惊心动魄。
四、感受神仙气息。明王佐诗有“老僧尚有栖禅迹,游客时闻击磬声”之句。众多诗家又有“石扃深锁忆仙踪”,“想应人逐彩云飞”,以及“清风驾归羽,乘此拜安期”等句子,均为心迹之笔,吐露着寻仙问道的诉祈。
五、抒写文化气象。同题诗作都不离“落笔”:“彩笔干云气象雄”,“一枝高耸神仙笔”,“千秋彩笔壮崖东”,“何人掌握如椽大,点缀文章碧落中”,“笔下烟云常自起,想应多是济元元”。由仙笔文化推及苍生(元元)疾若,意境自不平凡。
六、流连忘归。宋倭倭才洞中刻石结句曰:“欲上雕鞍不忍归”,明许源曰:“铁笛一声鸿雁归”;洪爵诗曰:“强步前题载咏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