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今夜无风
今夜无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05
  • 关注人气:1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苍茫松山

(2023-12-30 13:16:05)
标签:

松山

抗战

雕塑

女兵

历史


        苍茫松山


  那天,我在松山东侧一个瞭望台久久伫立。

纪念园管理者的指示牌上标明的字样其实是“观景台”,我却固执地将其叫成“瞭望台”。那是因为,我“固执地”认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中国人,都绝不仅仅是来“观景”的。

我站立的这片怒江西岸的滇西土地,近80年前曾被侵华日军占领,并由此截断中国抗战唯一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其后,中国军队与日军在这里隔怒江对峙两年多。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在发起对腾冲、龙陵光复之战的同时,为夺回滇缅公路的控制权,强攻并最终收复被称为“东方直布罗陀”的松山要塞。那是一场惨烈的攻坚战,惊天地,泣鬼神,恸山河。

来边城腾冲、龙陵,其他人心目中有些什么景点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自己很大程度上是奔着滇西抗战那一段历史来的。

瞭望台设在离山顶不远的地方,这里西靠松山主峰,东临怒江大峡谷,站在台上向东望,当年敌我双方隔江对峙的战场态势一目了然。脚下几百米深处的怒江宛如一根窄窄的白练,从远方的群山中飘来,又消失在更远的深壑之中。怒江以东,山峦叠嶂,滇缅公路在群山中蜿蜒。我们没有请导游,但平台不大,其他团队导游的讲解,我们听得一样清楚。远处江湾上是惠通桥,但这座当年滇缅公路的交通咽喉,恰恰被松山主峰下日军曾设有前沿监测哨的一个突前山包遮挡,让人只能在脑海中复原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溃败后为阻止日军跨过怒江被迫炸毁惠通桥的惊心动魄。那一天,是194255日,随着一声爆炸巨响,惠通桥的钢铁之躯沉于怒江的波涛之中。

不断有人从我们身后沿着栈道来到瞭望台,他们仍在议论甚至争论着自己刚刚去过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这座雕塑群位于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几百米处,与松山抗日战场遗址遥相呼应。此前,我曾不止一次在四川安仁古镇的建川博物馆瞻仰过“中国壮士”雕塑群,曾经被那个雕塑群展示出的气场所震撼。相比之下,云南松山抗战遗址旁的这个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由炮兵、跪射兵、女兵、娃娃兵、盟军、老兵等12个方阵400多座雕像塑成,群像情态逼真,气势恢宏,同样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特别是雕塑群以士兵为主体的独到构思,不仅从细微之处更突显了中国军人和大国之魂的根源所在,而且似乎在启发人们对那段历史深刻理解的同时也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上主峰之前,我在雕塑群的娃娃兵和女兵两个方阵前徘徊的时间最长,不仅仅是因为战争与和平、战火与妇女儿童碰撞所引出的种种怅然和扼腕,更因为我曾在有关书籍中读到的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败退野人山回国的悲壮遭遇——近30000名远征军将士被野人山的原始森林吞噬,队伍中的几十名女兵仅一人最终走出野人山。

不认识的游客似乎还在继续着关于雕塑群中女兵的争论,有人将疑问抛向了导游,但也许导游的思路仍在她的讲解套路中,并没有给予正面回答。我在心里说,这个令人肃然起敬又感慨万分的女兵方阵,在我看来更多地应该是指向的第一次入缅作战的远征军巾帼。《中国女兵蒙难野人山》,我确实在很多年前读过此书,我记得内容是写中国远征军的女兵们如何在莽莽野人山极度的恐怖和绝望中一步步走向死亡。具体写的是多少位女兵(或群体)记不得了,她们的芳名更是早已忘掉。但我清楚地记得她们中的有几位是怎样死去的——她是位低级军官,背负受伤的姐妹寻觅求生之路不料却遇见流散的日军,她别无选择地选择了保持尊严的唯一方式,和战友一起跃下悬崖,一缕芳魂归天涯;她美如缅甸丛林里的孔雀,瘦弱也如孔雀,野人山原始森林中密密的树枝、藤蔓、野草和脚下腐烂潮湿的落叶耗尽了她最后的体力,在又一次从昏迷中醒来后,她于绝望中饮弹自尽;最为凄惨的是信仰基督的她,避开战友去丛林中小解,不幸被野人掳走。野人山中或许没有上帝或许是上帝忘记睁开眼睛,当被战友们找到时,作为上帝信徒的她,已经永远闭上了美丽的双眼。她是嚼舌自尽,她的身体,有被摧残的痕迹……刚才,徘徊在女兵方阵前的我,甚至徒劳地企图仔细辨认女兵们的不同容貌和不同表情,她是谁?她又是谁?这,已经永远无人知道,人们知道的只是她们死时正当花样年华,只知道她们是历尽磨难、在国殇中香消玉殒于缅北野人山的中国远征军女兵。

雕塑群的最高处,是蓝天白云下的“松山战役纪念碑”。雕塑群100多级台阶之下有个“老干塘”,这是当年日军取水洗澡和饮骡马的地方。小小水塘边的松林中伫立着一座长满青苔的墓碑,上书“103师阵亡将士公墓”。这里,埋葬着103师近700名阵亡将士忠骸。松山之战历时百余天,中国远征军参战4个师以上,先后投入兵力总计约6万人,伤亡约7千人。103师,是在久攻松山不下的危局下,上峰急调的增援部队。将士们最终挖地道至主峰地下,通过大爆破的方式攻下松山主峰子高地取得战役的最终胜利,而无数的中国男儿却永远留在了怒江边的松山。他们的“公墓”,是不是就是主峰本体?

沿着在山崖上硬生生搭建的木质栈道继续向上,以子高地为中心分布的战场遗迹经80年,风雨如昔。我没有再向上攀登。尽管我知道那里散布着地堡、战壕、弹坑,密林和草丛遮掩着日军的发电站、抽水站,日本军队特有的战场慰安所亦依稀可见。但我不知为何突然生出一种不知是疲乏感还是厌恶感,这种突然袭来的感觉甚至令我放弃了多年来一直想看看的远征军坑道作业遗迹和掀翻松山主峰子高地后形成的直径几十米的爆破坑。  

山上松涛阵阵,山间流水潺潺,山脚怒江奔流,怒江东岸山河壮美。太阳,已经在我们身后徐徐落下,只在密林顶端露出金灿灿的余辉,松山如黛,残阳如血。

远征军雕塑群的老兵方阵,是以当时尚在世的二十几位远征军老兵的原型塑造的。“这是我们的精神归宿……”曾听说,很多年前,一位远征军老兵坐在老兵方阵自己的塑像前,哭得像个孩子。我想起了多年前我写在自己更多年前买的一本书扉页上的一段文字——

“购这本书至少已经是20年前了,当时一口气读完,不忍释手——中国抗战竟还有这样一段历史!后来,又相继读过张洪涛《国殇》、革非《中国远征军女战士蒙难记》等书,还有《滇西1944》等影视剧。近日,偶然下载到电视剧《远征,远征》,看完后意犹未尽,便又从书架上翻出这本《大国之魂》……成都作者邓贤是远征军将士后代,他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曾登上中缅边界的一座无名山峰,他说他心中突然起了一种类似无知的苍茫感。而我的‘苍茫感’,则是产生于重读此书的床头、桌前、湖边……”

今天在松山战役遗址,这种苍茫感再次充盈于我胸。


苍茫松山

 苍茫松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校园·家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