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往前看
第1038号窟赵客师洞(唐),始凿于北魏晚期, 结束于唐高宗显庆年间。穹窿顶,马蹄形平面,正面开半月形坛,造“五尊式”大像,南北壁均开龛造像,洞内有丰富的题记和供养人形象。门洞上有火焰纹。
第1069号窟破洞(唐),穹窿顶,椭圆形平面。正面无主题造像,四壁密凿有龛造像,西壁一拱龛为唐高祖之妃刘氏为其子道王元庆所造。
魏字洞外北侧一佛龛佛像头部缺失,背光非常精美,有火焰纹及飞天。
民国时期未损坏时的模样,一主二仆面带微笑。
魏字洞是北魏时期的典型洞窟,完整的本尊头像,跟宾阳中洞的本尊头像一样,非常宝贵。南、北两壁龛内的佛传故事以及生动丰富的装饰图案,也都是伊阙石窟北魏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魏字洞因洞内有多处北魏孝明帝正光、孝昌年间(520--527年)造像题记而名。开凿于公元523
年,正光四年,窟高四米有余,宽约六米,进深四米多,平面为横长方形。
正壁雕造主佛释迦牟尼,侧侍二弟子二菩萨。北壁正中是一方形帷幕大龛,帷幕分出上下两层,各层计有约三十身坐佛。
主佛释迦牟尼(网络下载图片)
正中有一铺首门饰,龛内两侧,浮刻飞天、文殊故事及“王位相让”、“涅槃变”等经变故事。(网络下载图片)
第1192号唐字洞,该洞窟初凿于北魏晚期,窟门保留仿木屋檐形北魏建筑风格,但现存主体造像多为唐代完成,推测前檐殿堂遗迹为唐代增建。
殿顶中心有金翅鸟,正脊两端微微上翘,立有鸟羽状鸱尾。右侧已风化,仅留轮廓。左侧保存完好,能看出是双层分段式。屋面可有瓦垄,底部有椽子。
洞外崖壁上不规则分布众多佛龛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菩萨
西壁的盛唐晚期阿育王造像是龙门石窟魏唐造像中仅见的题材,由洛都景福寺比丘尼净命镌刻,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的多元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