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门石窟(一)

(2025-07-18 10:59:58)
标签:

龙门石窟

伊阙

龙门大桥

潜溪寺

陈抟碑

分类: 河南河北

   龙门石窟是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的石刻艺术群,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遗存,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四大石窟之首。龙门石窟(一)   龙门由大禹在治水中所开凿,其石窟则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几年开凿。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龙门石窟(一)   第一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为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时期共计35年。北魏塑造出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和谐统一、臻于完美的佛像,这种造像风格被称为“中原风格”。龙门石窟(一)   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洞和魏字洞等,全部在龙门西山,而且大多是皇家石窟。其中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也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龙门石窟2800块碑刻题记中,仅古阳洞就占了800多块;著名的魏碑“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追福开凿营建的,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进汉化改革和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功绩。仅有记载可查的用工就达80多万个,前后历时24年。龙门石窟(一)   阙门。第二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时期是公元636年至746年间,唐代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前后历经四帝,共计110年。其造像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形成了风靡中国、韩国、日本的寺窟造像风格——“大唐风范”。最有代表性的洞窟,在龙门西山的有潜溪寺、宾阳南洞、敬善寺、奉先寺、万佛洞等;在龙门东山的有大万伍佛洞(擂鼓台)、高平郡王洞、看经寺等。龙门石窟(一)   在唐代三分之二的造像中,又有80%出自唐高宗、武则天当政时期,这时期是龙门石窟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龙门石窟的造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达到了顶点。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奉先寺。其劈山而造,九尊大型雕像依山凿石而成,居中的卢舍那大佛更是高达17米多,仅头部就有4米、耳长1.9米,其面部形象被学者们誉为中国雕塑史上伟大的典范,代表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龙门石窟(一)   宋代,分布有陈抟“十字卷碑”、宋真宗“龙门铭碑”。宋朝还在龙门石窟新凿了一些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加盖了9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龙门石窟(一)   明代,惠简洞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 龙门石窟(一)   过碑亭。清代,乾隆帝于1750年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西逃。回京时途经龙门参观了古阳洞,下令把洞中主佛释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

龙门石窟(一)大石门,景区入口。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原名伊阙,龙门之名始于隋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
龙门石窟(一)   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隋炀帝来到洛阳,登临邙山俯瞰洛阳地势。观伊阙地势似龙门,决定建都洛阳。隋唐时期都城以伊阙为南北坐标。伊阙地处国都之南,东西两山之间如天然大门,正对东都洛阳城皇城与外郭城的南正门,“龙”象征着封建皇权,故隋炀帝赐名龙门,伊阙改名龙门,并沿用至今,而作为北魏晚期与唐朝前期开凿的大型石窟寺遗存,因地处龙门,故称其为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龙门大桥,这座三孔空腹式石拱桥横跨在伊河之上,仿照河北隋代赵州桥而建。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洛阳龙门大桥于1960325日开工,1961108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为大桥题书“龙门”二字。
龙门石窟(一)过龙门大桥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河对岸为香山,有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等。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伊阙门,原先的景区入口,门额为郭沫若所题。

龙门石窟(一)龙门石窟示意图

龙门石窟(一)   禹王池上方有一柱造型奇特的石笋,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用,禹王池因此得名。在龙门众多的溪流山泉中,禹王池水势最盛,景色最美,水中更有锦鲤嬉戏。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西山石窟位于伊河西岸的龙门山上,因位于龙门峡谷西部石壁而得名,全长一千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之时。西山石窟群主要石窟大部分开凿于北魏和唐朝时期,北魏时期最著名的雕刻佛像大部分位于古阳洞窟、宾阳洞窟、莲花洞窟;唐朝时期最著名的雕刻佛像大部分位于奉先寺洞窟、万佛洞窟、药方洞窟。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潜溪寺,又名斋祓堂,是龙门西山最北边的一个石窟寺。传说原来窟内可以听到溪流的声音,故名潜溪寺。创建时代不详,唐人的诗文中未有记载。寺名最早出现于宋人的一些诗文中。相传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极盛于宋金之时,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1990年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道光三年的碑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潜溪寺”洞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供奉的主佛是阿弥陀佛,南壁有大势至菩萨,在故宫博物院有11的复制品陈列,北边有观音菩萨等石刻雕像。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从左边开始,一些空的佛龛。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主佛阿弥陀佛,著褒衣博带袈裟、坦胸、盘膝正坐于叠涩须弥方座上,面相饱满,姿态静穆自若,手施无畏印。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
龙门石窟(一)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

龙门石窟(一)   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表情文静,身体比例适当,衣褶线条流畅。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佛龛顶 

龙门石窟(一)右边看,还是一些空的佛龛。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潜溪寺”洞窟下面的山壁上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洞窟门外两侧为力士,左边一个很像观音的佛像为供养人。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洞窟内的佛像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潜溪寺之南的清乾隆年间广阳信众捐施灯油碑记和窟上的石塔。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二块碑刻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在潜溪寺和宾阳洞之间,路西崖壁一小石龛内,石碑静静镶嵌其中。碑高68厘米,横长200厘米,上面刻着一副对联:“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这就是著名的“陈抟碑”,也叫“陈抟十字卷碑”。
龙门石窟(一)   “陈抟碑”是宋代著名道士陈抟墨迹。镌刻呈横排两行,从右往左读,上一行刻“开张天岸马奇逸人”八字,下一行刻“中龙”二字,联下有“抟”字及跋文。跋语中称其为陈希夷“十字卷”。下一行从右侧起,依次镌刻有北宋石延年的题诗,以及清同治七年(1868)陈肇镛和路璜两人题写的两则跋语。龙门石窟(一)   陈抟的“十字卷”最初挂在华山白云堂壁,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被人窃去,经明、清几百年的流传摹刻。清朝有一位陈肇镰得此墨卷后,于同治七年夏使人刻于此处,即现在的“陈抟碑”。

龙门石窟(一)陈抟碑右侧石窟前有一碑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清乾隆四十五年广阳信众捐施灯油碑记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

龙门石窟(一)石窟洞内已空空如也,顶上有莲华圈。
龙门石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