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门石窟(二)

(2025-07-20 09:43:54)
标签:

龙门石窟

伊阙佛龛之碑

宾阳北洞

宾阳中洞

宾阳南洞

分类: 河南河北
接上篇
龙门石窟(二)潜溪寺,往前走。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重修**堂记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继续往前走,前面远就是宾阳三洞。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沿阶梯上去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宾阳洞,原名叫灵岩寺,位于洛阳市洛龙区龙门石窟景区西山石窟内,万佛洞和潜溪寺之间,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宾阳洞始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 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龙门石窟(二)   宾阳洞,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用以铭记孝文帝迁都洛阳和进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明人彭纲就曾在《题龙门石像》中写道:“当时锤凿斫(zhuó)民脂,万金不惜穷妖奇”,指的就是该洞窟的开凿。宾阳三洞前后营造时间长达24年,用工80余万人,但是,北魏时期仍然只完成了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一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先看右边(北边)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时期,唐朝初年(公元641-650)完成,主尊为阿弥陀佛,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呈现出特殊的“剪刀手”手势,这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高举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伸直,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类似,故而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洞门两侧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往左边看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以前的模样(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二)现在的模样

龙门石窟(二)以前的模样(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二)现在的模样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宾阳中洞洞口右侧北魏时期的力士造像,只见他身着长袍,怒目蹙眉左手持金刚杵,右臂曲伸于胸前,五指张开,显示出“护法”的威严气势。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宾阳中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00-523)营造,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深12米,宽10.90米,高9.3米。中洞的开凿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
龙门石窟(二)   1978年为保护洞窟雕刻拆除砖卷门洞。使鲜为人知的四头四臂、一头四臂护法天重见天日。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门券拱下雕刻一对柱头,带有明显的希腊“爱奥尼亚”式柱头痕迹,属于古希腊爱奥尼亚风格式石柱,是典型的希腊文化艺术之一。门洞上方有火焰纹。

龙门石窟(二)   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侍立左右。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   
龙门石窟(二)   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

龙门石窟(二)   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萨。佛、菩萨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窟顶中间浮雕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周围有八身伎乐和两身供养天,加之流苏帷幔构成一莲花宝盖。(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二)   门洞南壁下方的“大梵天”造像,他身披飘带璎珞,下穿战裙,左上手持三股金刚杵,左下手提一摩尼宝珠,右上手握一独股金刚杵,右下手握剑。

龙门石窟(二)门洞北壁 

龙门石窟(二)从东内往外看(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二)   东壁自上而下一共四层浮雕,分别是第一层的维摩诘变相,第二层的太子舍身饲虎图、须达那太子施舍图,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和第四层的“十神王”浮雕像。其中,“帝后礼佛图”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的供养行列。(网络下载图片)龙门石窟(二)   《帝后礼佛图》是我国雕塑史上的珍品,可惜在三十年代被美国人普爱伦勾结北平琉璃厂的古董奸商岳彬盗凿而去。(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二)文昭皇后礼佛图,当年被盗凿前拍摄的。(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二)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文昭皇后礼佛图(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二)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孝文帝礼佛图(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另一侧的力士造像损坏严重

龙门石窟(二)   《伊阙佛龛之碑》亦称“褚遂良碑”。篆额题《伊阙佛龛之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刻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壁宾阳洞内。这里因伊水东西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伊阙佛龛之碑》通高约 5.00米、宽1.90米。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伊阙佛龛之碑原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文昭皇后开凿功德窟的发愿碑文,被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抹去原碑文,重新刻于唐贞观十五年,碑文主要记述魏王李泰为其母长孙皇后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由岑文本撰文,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字共三十二行,满行五十一字。计一千六百余字。碑额上用篆文镌刻着“伊阙佛龛之碑”六个大字,也被称为“伊阙碑”。(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二)(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宾阳南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多,原是北魏宣武帝于景明元年(500)为亡母文昭皇太后营造,后中途缀工。直到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了给其母文德皇后追福才继续开凿,并雕造了石窟内的五尊大佛像。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主佛阿弥陀佛高约8米,脸形稍长,胸部微隆,两侧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网络下载图片)

龙门石窟(二)外侧侍立的二菩萨身着披巾,饰璎珞,造型古朴,仍保留着北魏造像的遗风。
龙门石窟(二)

龙门石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