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376457025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南通博物苑(四)
(2024-08-06 10:59:00)
标签:
南通博物苑
国秀亭
美人石
南通市图书馆旧址
水塔
分类:
江苏风景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景秀丽的濠河之畔,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于
1905
年所创办,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办苑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南通博物苑是一座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融合的“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中馆和北馆之间是国秀坛和国秀亭
国秀亭建于
1908
年,初为一封闭式的亭室,用以陈列竹石标本,后改建成现在的样子。国秀亭质朴无华,与国秀坛的竹石假山相得益彰,形成中国古典的园林格局,环境幽雅,景色宜人。
博物苑创办初期附属于通州师范学校。张謇为了将博物苑经营好,还特请通师日籍教师木村忠治郎为博物苑的建设做顾问、请扬州石工为国秀坛垒太湖石,并征集各种竹、兰、牡丹等植于苑内。
而后又陆续建苑事接待室、藤东水榭、国秀亭、谦亭(味雪斋)、花竹平安馆、壶外亭等,筑兽室、鸟室、鹤柴、鹳室、水禽罧饲养鸟兽,在苑中精心设置假山、荷池、风车、水塔、喷泉,辟花坛、药圃,广植树木、花卉。张謇还为亭榭楼阁题了匾额、楹联,丰富了苑景的文化内涵。
国秀亭老照片(网络下载图片)
穿过国秀坛中的国秀亭,就是一片婀娜多姿的,由太湖石垒砌而成的假山。
迎着阳光远远望去,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这位“美人”就是美人石。
近看美人石
这块石头上有字“兰”、“蕙”
南通地方史专家张炽康介绍,美人石原本摆放在顾养谦私家园林——珠媚园里。
1893
年,当时狼山总兵朱鸿章为了讨好翁同龢,也就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他偷偷地将美人石运到常熟,送到之后,翁同龢的拒绝让他丢了面子,十分狼狈。要想将如此沉重的东西再运回来,更是让朱鸿章难以下台,于是在回来的路上,将石头随意丢弃在长江边。
美人石不是普通的石头,它是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自然形成玲珑剔透,奇形怪状的观赏石。《水浒传》里的一段经典《智取生辰纲》,就提到过太湖石,非常珍贵,当时的名门权贵都喜欢放在私家花园里欣赏。
这块美人石自翁同龢拒收后,扔在江边风吹日晒,本以为就是它的归宿。无巧不成书,张謇先生是翁同龢的学生,他到常熟看望老师回来,在江边发现了一批石头。他询问是怎么回事,了解事情后得知石头来自珠媚园。
几年后,南通博物苑于
1905
年创办,张謇构思整个园林建设的时候,就想到这批石头。
1908
年,他派遣当时的狼山总兵李祥椿前往江南,把江边的这批石头运回来。
石头摆放在国秀坛里之后,张謇想到这其中的故事实在有趣,前任总兵送石头不成,扔在江边,后任总兵完璧归赵,把石头运回南通成为博物苑里的一景。
就这段经历,张謇写下了《美人石记》,并且将这篇文章刻在了石头背面。由于年代久远,石头上的文字早已消失,但是朱总兵扔石头李总兵捡的故事成为了大家的趣谈。
1903
年,张謇赴日本参加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深感国民教育离不开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从日本回国后,他很快向清政府呈上《上学部请设博物馆议》和《上南皮相国清京师建设帝国博物馆议》两份奏折。
他言之凿凿地表达了博物馆对于振兴教育、推进学术的作用。指出中国自古以来从皇家到民间都有收藏的传统,而且中国藏家所拥有的珍宝远胜于欧美。提出先在京城试点,再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地方各省。还大胆提议清廷带头放出皇家私藏,率先开办一个“帝室博物馆”!
然而,以慈禧太后之昏庸自私、光绪皇帝之懦弱无为,这两份奏折虽然事无巨细且可操作性极强,但却石沉大海,不为帝后所采纳。张謇并不气馁,决定凭借自身财力回家乡南通建一座博物馆。他认为,私家珍藏文物,应公之于众,化私为公,遂带头捐出自己珍藏的全部文物。在其带动下,他的好友、两江总督、大收藏家端方也捐出了包括汉代陶器、唐代地券在内的数十件珍贵文物。
1905
年,南通博物苑正式动工,且规模甚大,分为中、南、北三馆,还附有园林。文物、标本的陈列或分地区,或分年代,各附说明。其陈列内容,天产部以地方为序,历史、美术二部以制作时代为序,目的是便于观众“觇古今之变迁,验文明之进退”。
南通博物苑开幕后,张謇亲拟一份《博物苑观览简章》,教育公众爱护文物、勤于学习,对参观者提出了成为新时代公民的道德要求。
伟大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以身作则,开个人收藏为国家收藏之先河。不仅一百多年来,向南通博物苑捐赠藏品的人数累计近千人。而且这种个人捐赠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文博行业的重要的文物征集渠道之一。
风车、水塔、莲池老照片(网络下载图片)
1910
年
10
月,博物苑从香港购进了荷兰制造的风车和水塔,利用风能,由风车将井水提贮于水塔内,既供苑内花木的浇灌,又成为喷泉和人工瀑布的水源。风车毁于
1938
年日军侵占南通后,博物苑于
2005
年重新仿制。
水塔
莲池
南通市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
1912
年创办的南通图书馆,是中国早期公共图书馆之一。张謇在著述中记载:“民国元年,里少年尽毁诸神祠。謇于是谋诸兄谋耆老……因岳庙为图书馆。”
张謇邀请南通师范学校培养的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早的著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图书馆,他提出具体构想、要求,由孙支夏绘出设计图纸,他再提出修改意见,这些珍贵的留有张謇墨迹的建筑图纸至今保留在南通博物苑。
张謇首先做出表率,他把自己的藏书整理后大部分送图书馆。张謇向来主张,国家私家藏书应“公诸于天下”,他总觉得藏书传给自家子孙,总有一天不能保存,与其给子孙三文不值二文的零卖,不如供给地方多数人去享受。在张謇的努力经营下,图书馆开馆之初,已有图书近十万卷,几年后即增至十四万卷。
张謇非常重视目录工作,并亲自写信,聘请硕学之士主持编写,南通图书馆在
20
年代初藏书已达十四万卷,大小馆舍达
67
间,可谓中国县级图书馆之最,私立公共图书馆之最。在
1929
年并入了南通学院。
1938
年,南通图书馆为防止战乩破坏,将
8
万多卷古籍转移至城内天宁寺光孝塔北侧藏经楼保存,外面堆放一些佛教经书作掩护,并请寺内和尚看护。
1952
年南通市政府决定重建南通图书馆。并借用中苏友协俄语教室(现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濠南别业)先行开展阅览工作,有阅览座位
40
多个。
7
月,省文化局指示图书馆定名“江苏省南通图书馆”。图书馆馆舍为四合院民居,阅览室约
30
余平方米,借书处
60
平方米,设置有图书采编部、图书推广部和阅览室,订有报纸
20
余种,杂志
40
余种,阅览座位
40
余个,藏书
1
万余册,发放借书证
1500
张。
1957
年经南通市政府批准,南通图书馆更名为“南通市图书馆”,迁回市区,馆址在原“南通图书馆”旧址偏北,濠面别业西楼及其附属平房约
40
间,馆舍面积约
1000
平方米。西楼二楼为借书处和书库,三楼为阅览室和办公室。
1957
年,郭沫若为“南通市图书馆”题写馆名。
1979
年建成了近
2000
平方米的综合楼,
1983
年又建成了
1500
平方米的静海楼,是解放后中国公共图书馆建造的第一座古籍专用藏书楼。
西馆
西馆建成于
1977
年,
5
馆中最新。当年西馆的底楼是博物苑的自然展厅,非常受小朋友们的欢迎。其实西馆的前身,是张謇家的弹子房,因为平面略呈十字形,故称其为十字房。
西馆前身张謇家的弹子房(网络下载图片)
西馆西侧的建筑
建筑南侧
建筑位于
濠南别业南边
这座三层楼建筑与
濠南别业风格相似
远处有一老平房,不知是做什么的。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南通博物苑(三)
后一篇:
南通博物苑(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