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2022-11-06 11:10:44)
标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漕运

漕粮

回洛仓

漕运制度

分类: 有关扬州
  国家的稳定,什么时候都与粮食密不可分,不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各地的粮食和人口并不是十分的均衡,因此,粮食的有效管理就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整个社会是小农经济的社会,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粮食问题成为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这种需要大批量运输的物品,在机械化手段匮乏的古代中国,漕运成为粮食运输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各个时期,漕运也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漕运通流,国运所系。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秦始皇是我国漕运制度的创始人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发展到宋,漕纲始定,漕运体系得以真正完善。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元朝统治者,作为又一次大一统帝国的缔造者,在漕运方式上,借鉴历代的经验,实行河海并行,海运为主的运输方式,但是并没有放弃内河漕运。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了全长三千余里的京杭大运河,影响至今。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明清时期基本沿用了元朝的模式,河海并行,只是出于文化上的保守,在资本主义萌芽的阶段重农抑商,经常实行海禁,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但是漕运作为基本国策,在管理地位上持续上升,朝廷设置漕运总督,还有专职的漕运兵丁,用以保障漕运的顺利进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康熙四十年治河石碑》拓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大德二年铭铁权、清铜校准。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漕运石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明初漕运海陆兼运示意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明朝各省规定的漕粮份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清租斛、民国校准伯斛、漕粮伯斛。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清银制缉私船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明《巡漕察院禁约碑》拓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明铜船炮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通漕类编》、明《漕运通志》、明《漕河图志》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故明威将军大河卫指挥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明故武略将军大河卫副千户瞿公墓志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清例授武德骑尉卫守备挂牌、清江淮漕院正堂木挂牌、清漕运仓鼠石权、清官造苏州府正堂铜漕押。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清礌石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清漕兵制服及凉帽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清(漕)邦纪念章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清《漕运则例纂》影印本、民国《明代底漕运》、清《清代漕运全书》。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清光绪仁义堂信义银漕总册、民国清光绪版运河通漕续编、清盐运漕邦拜帖、民国聊城大运河漕粮契约。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漕运因为运输便利而生,也因为更加便利的运输方式的出现而走向衰落。但是,漕运在古代中国的地位,无疑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基本国策,是保障军粮运输的重要手段,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渠道。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清《元和县每年征收地漕银米告示碑》拓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民国船行业会运货凭单、民国县级政府治河公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清道光无锡县漕米版串、清咸丰无锡县漕米版串、清光绪漕米版串执照。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清大运河山东段漕兵布放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民国江苏省财政厅治河公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现代论文《宫中朱批奏折漕粮档案概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现代河道收据及水利工程工分券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民国治河捐洋收据、运河上运粮草的船只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隋炀帝登基不久就下令营建东都,开凿运河,并在洛阳城外“新置兴洛及回洛仓”,存放天下漕粮。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回洛仓在隋唐洛阳城北约1公里处,即今天的瀍河区小李村西,是保证隋王朝正常运转的国家粮仓,其主要功能是为洛阳都城内的皇室和百姓gongying粮食。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通过发掘以及对土质的辨别后发现,仓窖的建设顺序大约是这样的:先在生土上挖一个外直径十六七米、内直径10米至12米、宽约3米、深1.5米至2米的环形基槽,然后对基槽进行夯打,从而形成一个坚实的仓窖口。再在夯打后的仓窖口内挖一个深约10米、口略大于底的缸形仓窖。外围的基槽就像一个“保护罩”,让内层的仓窖更牢固。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按照现有资料推算,一个内径约10米、深约10米的仓窖,其储存的粮食应该在50万斤左右。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为了保持仓窖内干燥,工匠在修建时先用火来烧烤整个仓窖的壁面,然后在壁面上涂抹一层青膏泥,再用木钉铺设一层木板,最后在木板上铺一层席,之后才存储粮食。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每个仓窖的直径达10米,深约10米,可以存放大约50万斤的粮食。这样算下来,整个回洛仓能存放粮食达到了3.5亿斤,是目前已知隋唐时期粮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整个隋朝回洛仓城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其内,内径10米的仓窖,东西成行、南北成列,约有700座,气势恢宏。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整个仓城由仓窖区、管理区、道路和漕渠等几部分构成。其中,管理区位于仓城南侧,仓城内有东西、南北方向道路各一条。两条漕渠分别位于仓城西侧和仓城南侧。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出土碳化栗遗存(网络下载图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