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2022-11-05 10:19:25)
标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乾隆南巡图

运河的治理

鲁荒王墓木俑仪仗类明

淮安

分类: 有关扬州

   中国古代运河的发展,与运河漕运息息相关。漕运是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部分粮食,主要通过水路,将其运往都城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管理制度。漕粮运输关系王朝命脉,意义重大。为保证漕粮运输的顺利完成,历朝历代都会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形成从上至下的有序管理,从漕粮的征收、运输到交仓,再到赋税制度的实行,运河上的一整套管理不光涉及水利设施的维护、船只通行的管理,更与运河沿岸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隋大业四年(608),炀帝为便于黄河以北的军事运输,而“诏发河北诸郡百万余众,导永济渠北通涿郡。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永济渠的开凿,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这条大运河为推动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繁荣起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鲁西北地区沿河郡县的繁荣与发展。唐五代时期,由于黄河泛滥,决洪冲溃运河,漕道淤塞,舟楫不通。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淮安漕运总督部院复原沙盘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北宋时,运河(即宋之御河,也就是永济渠)亦为北宋朝廷与北方相联通的重要河道,多次治水。然,黄河溃决叠相出现,宋政府东堵西决,西堵东溃,治理运河疲于奔命。总之,引黄河水以济运道,实是害大而利小。元丰之后,山东西北部的运河,以临清为界,向南不与中原、江淮交通。仅能向北通航。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金朝以前(宋金对峙“南北运道不通”除外)的大运河,因水源匮乏及黄泛冲淤,时通时塞,时兴时废。漕运主要靠陆运,辅之以水运。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乾隆南巡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清朝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四十五年(1780年)、四十九年(1784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的海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乾隆十六年,为了奉年届六旬的皇太后南下游赏,乾隆皇帝仿效圣祖康熙皇帝的南巡旧例,从北京出发,最后从绍兴回銮。全程五千八百余里,历时一百一十二天。乾隆皇帝共写了五百二十余首御制诗,并从中选出十二首,本着“以御制诗意为图”的原则,令宫廷画师徐扬依前后次序分卷描绘。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以前,元政府为开辟漕运河渠,下了不少力气,然而东南漕船由济州河至东阿,其后便卸船装车改为陆运,至临清后再卸车装船沿御河北运直沽。东阿至临清其间200余里旱路,一到雨季,道路泥泞,漕輓艰难,困苦不堪。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诏命“出槠币一百五十缗,米四百石,盐五万斤”,征调民夫3万人,从安民山开渠至寿张县,然后折西北行至张秋镇,继续弯曲开渠,经阿城、七级、聊城东至临清与御河相通,共长250里。迄于当年六月竣工,世祖赐名“会通河”。为了保证会通河水量以利漕船通行,元朝廷又在“须城安山之西南止于临清之御河”其间设置节水闸31座。因而此段运河又称之为“闸河”。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会通河的凿成,南北贯通了京杭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节省了漕运的工时和费用。但是由于水源不稳定,河道时患浅涩,不胜重载船只通行,所以终元一代,漕运仍以海运、陆运为主。到元朝末年,因黄河多次决口,运道被黄泛冲淤,而逐渐废弃。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明朝初年,漕运多为“陆运”,并参之“海运”。海运多险,陆运亦艰。成祖下决心恢复元朝运河渠道,以利漕运。在东平州戴村建坝,阻遏汶水,不让其流入洸河,让其尽流入南旺湖。由南旺而中分,十分之四向南流至徐州、沛县入河、淮;十分之六北流至临清会合漳河、御河。南旺以南建闸21座,南旺以北建闸17座。使会通河水得到很好的节制,从而保证了会通河的水源。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并还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等沿河两岸边的“并湖地设‘水柜’、‘陡门’”。设在河西的叫“水柜”;设在河东的叫“陡门”。“水柜”用来蓄积湖水,以保证运道水源,不使春冬及旱天时漕船阻浅。“陡门”用以排泄运道的涨洪,以防冲刷堤岸而溃溢。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其后,至正统年间,又浚滕县、沛县的淤塞之河,易金口堰土为石坝,用以蓄水,以济运河水源。景帝时,增设济宁至临清一段的减水闸。等等治运工程接连不断。因而,使运道水源充足,河道加宽,堤防加固,漕运能力大大加强。八百斛的漕船可以畅通运道,每年漕输量达100余万石,其漕运水平远胜元代。因运道的畅通,使明政府停止海运与陆运,漕运全靠运河了。纵观历史,在各代对运河的治理上,以明朝投入最多,成绩最大,收效也最著。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天下九督,淮居其二。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明清二朝,淮安为中央政府的河道治理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漕粮传输中心和税收中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漕运总督官府机构及职责表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乾隆济宁直隶州志》、《民国济宁县志》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上:运河厅光绪二十四年咨案工程咨估图;下:各种徽章、纪念章。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清徐州清江新募营饷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清同治“官酱园”执照、清张人骏电奏苏属米缺补运折,民国江苏省江北运河防汛变法大纲公布令。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清平金银秀鸡纹方补一对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明“陈瑄私印”石印(复制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一组石刻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明大河卫武德将军正千户田公之墓,墓志盖。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明故荣寿乡宾养正谭先生墓志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明淮安大河卫武略将军副千户陈公墓,墓志盖。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明故武略将军大河卫副千户卓君墓志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清朝政府对大运河的治理,在大的举措上虽比不上明代,但因清统治者每年要将数百万石的粮米从江南运往京师,对南北的漕运河道的治理也是十分关心的。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第三部分,融通九州,社稷鸿业。大运河的社会作用。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第三部分“融通九州 社稷鸿业——大运河的社会作用”聚焦大运河的国家管理,包括职官机构、漕运仓储、钞关邮驿与闸坝船政等诸多方面,同时突显出国家兴衰与运河命运休戚与共的主题,运河通则王朝兴、王朝衰则运河废。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第一单元,河济天下,大运河与国家管理。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水利专官,机构井然。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清代治运行漕的措施,不外乎以下几种,即“疏浚有定制,蓄水有规程,选任‘得其人’,奖惩有方度,治费有专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对在治理运河事务有功有成绩的官员,朝廷也不惜重奖,赏赍很丰厚,或加官进爵,或赏银物,或赏顶戴花翎、黄马褂等等。同理,对在治理运河当中渎职、贪枉的官员的惩治也是相当严厉的,对涉案人员一经查出,决不姑息。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明鲁荒王墓木俑仪仗类明器(复制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清政府在治运经费上,拨有专款,不惜资费。据《宣宗实录·卷136》载:“严烺奏估修理堤坝土石工程一折,山东运河厅属巨嘉汛冯家坝、旧里石堤工一段,据河督查明,年久残缺,应行彻底拆修,估需料匠夫土,例帮二价银一万六千三十七两零;泇河厅属峄滕二汛,微山湖大石堤工,攸关蓄水行纤,其峄字九号、滕字一号、三号,河面海墁塌蛰,碎石坍塌,亟应补修完整,估需料匠夫土,例帮二价银五千七百三十四两零……”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因漳水济运,尤其黄水济运,使运河流沙沉积,水浅沙高不利漕船行运。因之,清廷每年定期浚挖运河沉沙。这项工作于每年冬季施行。如道光十年(1830)十一月初七日宣宗曾下谕旨:“东省(山东)运河,为漕船经由要道,每届冬令,便应估挑,本年因汶、泗各河水长多次,兼之大雨时行,各路山水汇注,较往年受淤尤甚,亟应挑挖,以利新漕。”其中之“每届冬令,例应估挑”一语,即可看出当时于冬季挑浚运道流沙,已成定制,这也是未雨绸缪,济运行漕之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由各代治运可以看出,就是在封建时代,为“国计民生”也不乏君主的英明决策和良苦用心,亦多有良臣循吏的显著业绩。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