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2022-11-07 09:25:38)
标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漕运

隋炀帝

黄泗浦遗址

七国之乱

分类: 有关扬州
   漕粮征派的重点地区,多为农业生产的发达之区;而应漕运之需所进行的水利开发,在一些地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水利的发展。漕运对于商业经济的促动作用尤其突出。漕运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唐宋以降,漕运中出现附载私货的现象,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开始认同这一现象,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规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尤其是清代,对于漕运人员附载“土宜”的数量限制不断放宽,如康熙年间,准许每只漕船附带“土宜”60石,雍正年间,在此基础上加增40石,一年之后,又进一步加增,至每只漕船准许附带“土宜”126石。回空船只捎带北方货物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大运河上年复一年的大规模漕运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的商品流通。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仓廪充实,不竭之府。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元代)江南省仓表(据永乐大典)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明《徐州广运仓记碑》拓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隋炀帝将阳城和大运河都完美地建好了,但如何解决新都城几十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另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某天用膳时,隋炀帝突然想到,南方温暖多雨,一年可产两季粮食,多的吃不完,何不通过大运河把南粮北调,储存在洛阳城中,既能满足洛阳城的粮食需求,又能以洛阳为集散中心,随时把粮食分配到北方各地,完全可以缓解北方粮食不够吃的压力。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历时数年后,隋朝大运河系统全部建好,与之配套的国家粮库也同期开始营建,通济渠的西部首段就是洛河,于是就在洛河边建成了三座大型仓城,即洛口、回洛、含嘉仓城,全国税粮,大半归于此处从大业元年(604年)开始,隋炀帝先后在洛阳城及其周边地区,修建了六大粮仓。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钞关纳税,国计民生。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水龙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淮关校准砝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大清宝钞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明临清砖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元明清各种银锭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北新关商税与船税征收流程图;北新关管理运作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明淮关户部刘阿程督工牌、明淮安钞关石碑。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汉朝钱币、唐朝钱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邮驿传递,政通令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清“汪济康号”度量升、清“同治癸酉丘彩章制”度量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驿站功能表、高邮孟城驿照片一组。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民国长方形木斗钱罐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筑闸建坝,启闭有制。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明运河堤坝铁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清“钦工”铭堤坝石砖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清《修福兴闸工程记事碑》拓片、清盘坝图、清大使馆的中式驳船通过大运河上的船闸、现代通过淮安船闸上的货轮照片、清中河清讯北岸纤堤拟建石闸情景图、现代京杭大运河江苏段船闸工程设计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现代京杭大运河江苏段船闸工程设计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北宋石锚锭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清代官式石闸立面示意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清中河清讯北岸纤堤拟建石闸情景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清两爪两扒铁锚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建厂造船、曹政之先。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唐扬州施桥古船(模型)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造船厂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清《无锡县永禁漕船违例停泊碑》拓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清四爪铁锚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明铁钎剑、民国南京船捐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民国盐阜船厂吊牌、民国泰县装商盐船契。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清船运图石雕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黄泗浦遗址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处,北距现长江约14公里,东距张家港市区约3公里。200811月,张家港博物馆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该遗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黄泗浦遗址4号水井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通过发掘表明,黄泗浦遗址主要是唐宋时期长江入海口南岸一个规模较大的集镇港口,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瓷器、陶器、铁器等日常生活用具,尤其是瓷器的窑口相当多,来自全国各地。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黄泗浦遗址8号水井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8号水井,井口平面呈圆形,井的中部以青砖垒砌成一段井圈。井口至井圈处深1.90米,井圈高1.30米,总深度为5.15米。井内的堆积自上而下分为两层, 上层出土有青、白瓷的碗、盏及不施釉的韩瓶残片等。下层出土有青黄釉色、酱釉色的双系、四系罐等。从出土遗物分析,上层的遗物属于宋代,下层出土的均为唐代,可知水井的开凿年代不晚于唐代,沿用并废弃于宋代。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和尚在前五次东渡未果后,率众弟子乘日本遣唐使归舟,从黄泗浦出发开始第六次东渡,获得成功。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泗浦遗址出土器物以青瓷片为主,并有少量陶器、石器、文字砖、金银器等。 截至20143月,黄泗浦遗址已被发现有唐宋街道、大型排房房址以及各代水井、灰坑、河道以及道路等遗迹,出土有陶器、瓷器、铁器、铜器、木器、骨器等遗物1500余件。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热闹非凡,人们临水而居。文人墨客,呼朋引伴;商贾小贩,成群结簇,羁旅庆安镇,泊舟黄泗浦,南来北往,东接西送。好一幅繁华图,好一方江南景!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黄泗浦遗址在唐宋时期的繁荣有多种原因。唐代中后期,扬州城因战乱及长江改道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国际性港口功能不断丧失;而黄泗浦遗址所在的港口因处于古黄泗浦与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其便利的环境促使其迅速发展成长江口附近继扬州之后新的国际性港口。鉴真和尚在黄泗浦港口第六次东渡远航的成功,与当时港口设施条件的齐全不无关系。足见该遗址作为唐代出海口,繁盛一时。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第二单元,谁主沉浮——大运河与历代战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自吴王夫差北上伐齐开始,中国大运河与古代战争紧密相连。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七国之乱、敖仓必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七国之乱是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已久,变乱导火线是汉景帝三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趁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诸侯王,发动联合叛乱。同时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叛军顺利打到河南东部。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三)   景帝派遣大将军窦婴镇守荥阳、太尉周亚夫东征平叛,周亚夫出师前,提出用梁王刘武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之略。后来梁王受到吴楚压迫,国都睢阳被围困,不断向周亚夫求救。但是周亚夫仍然按兵不动,用轻骑兵截断了吴楚叛军的粮食供给。缺粮的叛军多次反扑未果,终于崩溃失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