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2022-11-04 09:59:05)
标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江南运河

古纤道

河道总督衙门

清口枢纽工程

分类: 有关扬州
   大运河,由多个朝代所修建的多段人工河渠连通而成,最早的全国性大运河为隋唐大运河,改造后更名为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于东汉三国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完善于蒙元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衰败于清末时期,历经两千余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丰碑,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江南运河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吴国开通了从今江苏到长江的运河,从苏州的北门起,向西北穿过漕湖,经太伯渎与江南运河而上,再经阳湖北行,入古芙蓉湖,然后由利港入于长江,以达于扬州。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秦朝开凿丹徒曲阿,开凿了从今镇江至丹阳的运河。也就是《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所说的“丹徒水道入通吴、会”。丹徒水道正是江南运河所经路线。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江南运河在秦始皇时已经初具规模。西汉武帝时,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河,南接杭嘉运河,基本上接通了苏州至嘉兴的运道;六朝建都南京,又修整、开凿了运河和堰埭。东晋初年,因镇江附近运河水浅,还修筑了丁卯埭平水堰,以平衡水位。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唐代中叶以后,绍兴的瓷器、丝绸、茶叶、黄酒成为大宗商品被大量运销外地,陆上交通运输已不能适应需要。纤道就是在急切需要发展水路运输的情况下,于唐元和年间开始砌筑的。1000多年来,无数肩背纤绳的劳动人民在这条纤道上步履艰难地拉着船只行进,为发展绍兴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古纤道是古越劳动人民独创的一种桥路组合的道路,绵延近75公里。现存两段,一段长502米,149桥孔;一段长377.4米,112桥孔。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在柯桥至钱清一带的运河上。两面临水的古纤道,多在水深河宽处,其路基是用石条砌成的一个个石墩,高出水面0.5米左右,墩间用三块长约3米、宽约0.5米的石板平铺而成桥面,故有“白玉长堤”的美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当时古纤道不仅是条背纤路,还成为航运动力。原来的蓄淡功能减化,行洪排涝功能不断增加,航运功能不断提高。宋代以后,区域性运河功能不断增强。清代时,这条运河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更为重要。乾隆、康熙来绍兴时,都是沿着运河而来。绍兴古运河的航运功能、南北向行洪排涝、东西向水资源调配功能、农业灌溉功能不断加强。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高邮耿庙石柱(仿制)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官衙严整,管理循章。河道总督署,乾隆济宁直隶州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河道总督衙门是京杭运河及相关河道的管理机构,明清治运司运的最高行政机关和最高军事机关,设在山东济宁,为工部尚书宋礼所建,初名为“总督河道都御史署”。明清两代,又先后称为:总督河道部道衙门、河道部院军门署、总督河院署,后人简称为河道军门署、河道部院署,或简称作河道总督衙门。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总督署遗址考古图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总督署遗址出土文物图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乾隆时期《山阴县志》所载《漕运总督署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会通河位置走向及考古勘探石闸位置示意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昭阳湖到黄河运河段元明时期所建闸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淮安河下古镇出土瓷器标本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淮安河道砖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旁边展柜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水陆萦回——大运河衍生工程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大运河除运河本体的河道和水利工程之外,还配有大量的附属建筑和设施,或用于运河管理,或便于交通往来,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综合性的运河工程。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拱桥平纤,交通八方。无锡清名桥。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左上图杭州拱宸桥;右上是绍兴八字桥模型;下面:苏州宝带桥。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八字桥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石桥的结构状如八字,巧妙地连接起了在此汇聚的三条小河。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大运河上的桥梁;淮安府大运河盐河桥石碑。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铜鎏金包镶黄鱼“天下太平”钱形件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运河人家木雕摆件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苏州宝带桥模型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黄、淮、运三者中,黄河沙多,又黄强淮弱,常有倒灌、淤垫淮运之虞;而淮强固可敌黄刷沙,然过盛则运堤莫保,过弱却又不能济运;在此条件下,运河则完全仰赖黄、淮的平衡,但维系这一平衡的原则又以保运为前提。因此,在上述诸多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自然条件下,清口枢纽工程面临着诸如黄河泥沙对运道的破坏、黄河倒灌运河与淮水、济运、克服黄,淮,运之间水位差距的通航和防洪保堤等问题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为了解决以上难题,以“治河、导淮、济运、保漕”为中心,在“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和避黄引淮等治水思想的指导下,明清两代上至帝王、下至河臣与黎民百姓,
“群萃于淮安、清口一隅,施工之勤,糜帑之巨,人民田庐之频岁受灾,未有甚于此者。”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先看这个展柜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水工繁峙——清口枢纽工程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清口枢纽,历史上是黄河、淮河、中国大运河三条河流的交汇之处,也是中国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枢纽工程之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清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形成与变迁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万历时期,这是清口枢纽的雏形期;第二阶段以康熙、乾隆年间为代表的清代早中期,这是清口水利枢纽的成熟完善期;第三阶段是以嘉庆、道光年间为代表的清代中晚期,这是清口水利枢纽由盛而繁而衰的时期。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针对黄河夺淮,改变了淮河水系的状况,清口枢纽集成了与水动力学、水静力学、土力学、水文学、机械学等相关的经验型成果,建筑了水流制导、调节、分水、平水、水文观测、防洪排涝等大型工程,成为枢纽工程组群,完整体现了明代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工程意图,是人类伟大创造精神的成果。淮安清口枢纽体现人类农业文明时期东方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其整体性尤为突出,河道闸坝、堤防、疏浚、维护、水文观测等工程共同组成运河大型水利枢纽,堪称人类水运水利技术整体的杰出范例。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左上图:板闸遗址、水闸;右边:淮安惠济寺琉璃龙吻、琉璃筒瓦、琉璃构件。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双金闸水志碑拓片,淮安河道砖。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工程浩繁,群萃清口。及淮安惠济寺各种琉璃构件。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银锭模具、银锭、铜钱。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清《河防志》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对面展柜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天下之役,半于茨防。——古代埽工技术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中国古代创造的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筑物。可用于护岸、堵口和筑坝等。埽工的每一构件叫埽个或埽捆,简称埽。小的叫埽由或由。累积若干个埽个接连修筑构成的工程就叫埽工。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碾子、碾砣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碾子、碾砣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展柜背面也是介绍埽工的展柜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埽工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在护岸、堵口、截流、筑坝等工程中常用的水工建筑构件。用柳梢、芦苇、秸秆、薪柴、竹木等软料分层匀铺,压以土及碎石,推卷而成埽捆或埽个,简称埽。小埽又称埽由或由。若干个埽捆累积连接起来,修筑成护岸等工程即称为埽工。先秦时期已有类似埽的建筑,宋代黄河上已普遍使用。北宋中期,黄河自孟津以下两岸建有大规模埽工四五十处,卷埽技术已十分成熟。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北宋石桥埽工的运用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埽工堆积模型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明防洪器具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对农业生产来说,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在农业生产中,中国古人发明了桔槔、辘轳、翻车、筒车、戽斗、刮车等提水工具,以帮助农业灌溉,其中有些工具在今天一些乡村仍然在继续使用。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龙骨水车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各种古代水利机具图示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十)神工巧思——大运河水工科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