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秋叶
秋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398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2022-11-03 10:26:47)
标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平津堰

高家堰

刘堡减水闸

拱宸桥

分类: 有关扬州
   我国地域辽阔,大致分为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其中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出南方地区和北方南方。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呈东西走向,构成了中国一条南北自然分界线,南北两侧在气候、地理、水文、植被、农业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北方,特别是黄河以北,以开阔平原地形为主,降雨偏少,河流分布较稀疏,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水源不太稳定,含沙量较高,开凿与维护人工运河的难度和成本较高,故以车马为主要交通工具。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南方,多为丘陵地形,降雨充分,水网密布,水源稳定,适宜水运,较易开凿和维护人工运河,故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故而有“南船北马”之说,顺理成章地,人工运河最早出现在南方江淮地区,之后逐步推广,最终形成了全国性的水运网络。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黄河以南区域主要包含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以及珠江流域,天然河流较多,水网密布,水路交通便捷。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便出现在江淮地区,一方面是因为江淮地区本身水系发达,另一方面是由于江淮地区地理上更加接近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 中原地区。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益流堰构造及作用示意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因势利导,溢流堰闸。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平津堰遗址位于扬州高邮明清运河故道。历史上由于蜀冈一带地势较高,为了保证大船的通行,唐元和五年(810年),蜀冈附近的运河被凿深,结果造成了“河益庳,水下走淮”的不良局面。为了防止河水下泄,当时的淮南节度使李吉甫率民夫拦河筑堰,这就是平津堰。堰成以后,实现了“以泄有余,防不足,漕流遂通”的目的。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洪泽湖大堤始建于1800多年前,有着“水上长城”的美誉。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安五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三十里,以防淮水东侵,高家堰便是洪泽湖大堤的萌芽。南宋时因战乱,造成黄河夺淮,直到明万历七年,河督潘季顺实行“蓄清刷黄”政策,即将高家堰加高并向南延伸六十里,形成洪泽湖大堤。从1580年(明万历八年)起,洪泽湖大堤就开始增筑直立条石墙护面,历经明清两代171年,使用千斤条石6万多块,达60万立方米以上,且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洪泽湖大堤信坝刻石》拓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铭文堤坝条石铁锯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洪泽湖大堤礼坝补建石工刻石》拓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高家堰原名洪泽湖大堤,明嘉靖中始见记载,当时系指今江苏省淮阴县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据传是东汉陈登创建,是2000多年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堤坝。高家堰历经兴废,决而复修,毁而复建。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高家堰工程示意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清光绪南运河堤图(复制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桑土之防,拦水堰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西壁大堤南北端地层剖面;通济渠商丘夏邑段考古图片。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土载四行,夯土成堤。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山东运河十三闸暨引河湖坝全图(复制)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银制小船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银制挑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河防一览图(复制)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银制挑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萌芽时期开凿的主要人工运河有:邗沟、菏水、鸿沟、江南运河、浙东运河和灵渠等,分别将黄河、古济水、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等水系及流域连成一体,其中邗沟、鸿沟、江南运河和灵渠对后世影响较大。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由于此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区域,黄淮地区由于临近黄河流域得以较早开发,长江及以南流域还未得到开发,所开凿的人工运河多为满足区域性经济需求,如鸿沟、江南运河等,或者满足军事需求,如邗沟、灵渠等,缺乏全局性的规划和系统性的管理与维护,然而已呈星星之火之势,为全国性的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大运河宝应段全长40.5公里,占扬州段的三分之一,在宝应运河东岸,有一段狭长的堤坝,自南向北横卧在运河边,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静卧着四百多年前的水工遗存,它是大运河扬州段其中的一个世界遗产点——刘堡减水闸。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漕船行驶在宝应湖经常发生触礁事故,明代朝廷为了保障漕运,减少损失,在明代万历十二年,沿着宝应湖的东岸,开挖了宏济河。宏济河挖成之后,漕船从这条河道走。“宏济河大约有36里长,一直延伸到宝应县城里。宏济河的水位必须调控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如果水量过大,河堤就有决堤的风险,如果水量太少,漕运的舟船无法正常通行,所以在河上设置了三座减水闸,刘堡减水闸就是其中之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刘堡减水闸由南北闸墙、翼墙、铺底石和地丁四个部分组成。修建水闸时先夯实地基,再打入地丁,之后将砖石垒砌在地丁上,堆砌成水闸两侧的闸墙和翼墙,并在闸墙内侧垒砌砖块。当时的工程人员使用了一些榫卯结构,使整个建筑更加牢固。两侧闸墙之间形成过水的水道,中间设有闸门。“丰水季节,水闸开启,将宏济河内多余的河水引入水闸东侧的里河,经由里河排入东西向的引河,向东入海;当水量减少时,闸门紧闭,为宏济河储蓄水量,保障漕运舟船往来。”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刘堡减水闸位于扬州市大运河宝应段大堤的东岸,是调节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水位差、保障漕运水位、保护大运河堤防安全的水工设施。刘堡减水闸反映了明代大运河相关水利设施已逐步完备,水利工程技术已达较高水平。是研究明代水运史、运河水利工程史以及水闸构造工艺、明代堤防结构等重要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历史研究价值。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刘堡闸模型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闸体由地丁、铺底石、闸墙、摆手四部分组成,水闸东西长14.24米,南北净宽3.44米,平面呈“】【”字形。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条石,大砖和木桩及用条石和大砖垒砌的石墙。现存大量明代石堤及石闸等水利工程的遗存。其中,减水闸摆手偏向西北,主体部分由石工构成。整座石闸下方由地钉顶托,地钉呈排桩形式,排列紧密,木质依然有韧性。石闸顶部有部分砖工,对水闸起整合作用。石工与砖工均以石灰和糯米浆黏合而成。水闸设计合理,整体保存良好,闸槽清晰可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堤坝条石铁锯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带铁锯凹槽条形石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有着巨大贡献,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安)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区,南到杭州。流经通惠河(北京-河北廊坊)、北运河(河北廊坊-天津)、南运河(天津-山东临清)、会通河(山东临清-山东枣庄)、中河(山东枣庄-江苏淮安)、淮扬运河(江苏淮安-江苏扬州)、真扬运河(今江苏仪征-江苏扬州)、江南运河(江苏镇江-浙江杭州)。全长1794公里,比苏伊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苏北运河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拱宸桥,位于浙江杭州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当时举人祝华封,募集资金造桥。清朝顺治八年,桥坍塌。康熙五十三年,由布政使段志熙倡导并率先捐款,林云寺的慧辂和尚竭力募捐款项相助,历时四年,建成现在的这座拱宸桥。该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相传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该桥全长92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同时也是拱宸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桥在清代几经毁坏重建。顺治八年(1651)桥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雍正四年(1726)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同治二年(1863)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由于拱宸桥桥心设有太平军堡垒,经战火洗劫,桥再次频于倒塌。光绪十一年(1885),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十九世纪末杭州开埠后,日本人在拱宸桥桥面中间铺筑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解放后,杭州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通行机动车。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从明朝末年至今,拱宸桥已经度过了400多年的时光,它既是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标志,又是当年日本租界的边界,其屹立于杭州城北的运河之上,见证了明代至民国的漫长岁月,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正因为此,拱宸桥于2013年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
此桥是仿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上的一座桥,虹桥。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九)清明上河图片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