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2022-11-02 08:50:46)
标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长安闸

浙东运河

陶船

分类: 有关扬州
   大运河,由多个朝代所修建的多段人工河渠连通而成,最早的全国性大运河为隋唐大运河,改造后更名为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于东汉三国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完善于蒙元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衰败于清末时期,历经两千余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丰碑,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长安闸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长安镇,是大运河、江南运河规模最大的运河设施之一,作为古代连接长安塘(崇长港)和上塘河的重要枢纽和管理机构,也是宋时三大闸堰现今仍存有遗构的仅存实例,其中所用运河闸澳制为运河上首创。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嘉兴长安闸运行原理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史料记载,长安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上塘河水极易流失。长安闸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政府修筑义亭埭,蓄水防涝,兼以过船。为江南大运河交通和军事上的枢纽。北宋建隆年间,长安又设堰闸指挥,负责堰坝、闸门的管理和启闭。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宋熙宁元年(1068),长安堰改建成长安三闸,形成复式船闸,此时的长安复式船闸还处于初创阶段。著名诗人范成大曾以“嵩尾乱若雨,樯竿束如堆”的诗句描绘了南宋时长安闸船只频繁过往的盛况,陆游的《入蜀记》中也有关于长安闸的记载。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元军进驻临平后在长安镇设置税科务,并置驿站,随后大运河改道,三闸告废。元至正年间,知县张光祖将长安闸修成“旱则闭,水则开”的泄水闸。明崇祯时撤坝官,拔船过坝开始由堰坝边的脚夫经营,一直沿袭到新中国建立。随着水运的退化,长安闸坝的航运作用逐渐失去。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尽管航运作用已失,但长安闸历史上曾有过的老坝、新坝、上闸、中闸、下闸五座水坝或水闸,各闸和坝都能确认当初的位置,并有遗迹留存,周边还保留有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以及船闸管理用房等相关设施,因此具有很高的实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长安闸位于浙江嘉兴海宁市长安镇区范围内,作为一个古代系统水利工程,历史上包括长安新老两堰(坝)、澳闸(上中下三闸和两水澳)。现存有长安堰旧址(老坝)、上中下三闸遗址、闸河,另保留有清代的“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20世纪70年代的船闸管理用房等相关设施。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新中国成立后,长安坝归属海宁长安镇搬运工会管理。1966年,长安坝才废人力木绞车而开始用小型卷扬机代替。19835月、19845月,长安坝两次遭洪水冲垮。198411月动工建设15吨级的电动轨道升船机,次年10月正式开坝,随着水运的退化,长安闸坝的航运作用逐渐失去。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长安闸是古代连接不同水系长安塘(崇长港)和上塘河的一个重要枢纽及管理机构,为宋代江南运河三大堰之一,是江南古运河上规模最大的运河设施之一。其采用三闸两澳复式结构,通过各设施的联合运用和严格的管理措施,达到引潮行运、蓄积潮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代表了当时水利航运设施建设的世界先进水平,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浙东运河据考证约在春秋晚期,至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越国时称为“山阴古水道”,它从钱塘江开始,经曹娥江、姚江和甬江,汇入东海。此后,经历朝历代的多次整治和疏浚,形成了集灌溉、防洪、运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上大动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在越国有了杭甬运河前身的基础上,晋人沟通了姚江与萧绍平原河道的联系,使它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秦统一中国后,对沟通钱塘江和长江的对道作了整治,初步奠定了江南运河浙境段的基本走向。隋炀帝对它也作了整治。唐朝中叶,曾多次对杭甬运河进行疏通、深挖和修筑,并对两岸平原河渠作了整治,便利了灌溉和航运。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南宋时,历时近一个世纪,对其全线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疏浚,通航状况又有很大改善。清康熙年间,在杭甬运河上大规模修筑了运道和河堤,方便了运河沿线的水路交通。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民国中运河平面及纵断面图(复制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民国里运河平面及纵断面图(复制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春秋时期铜制农具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浙江省东部宁绍平原上的主干航道西段萧绍运河(旧称西兴运河)系古代人工疏浚、开凿而成;东段利用余姚江天然水道,余姚江在余姚县丈亭以下,江宽可达150250米,水深约45米,至宁波市汇入甬江。因运河穿越的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的水位高低不一,历史上只能分段航运。1966年兴建1530吨级升船机多座,1979年又按40吨级标准浚治航道,1983年全线通航。第二期运河改造工程航道标准提高为100吨级,钱塘江沟通运河工程实施后可直达杭州,与京杭运河联结。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船钩、船钉、鱼叉、陶船。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陶船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陶船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船撑、船叉、船锚、铁链、陶船。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陶船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陶船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木刻 运河水景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铁船链、铁网坠、船钉。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鱼叉、船撑、船钩。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船撑、船叉、船钩。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清《浙西水利备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帆船模型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淮扬运河段闸坝示意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水量节制,河运安澜。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南运河地势较高,有些河段高于两岸地面,全靠堤防约束。而堤防多弯曲易导致堤岸塌落,险段甚多。为解决这一问题,南运河历史上多采取夯土加固工程措施,对堤岸进行加固。南运河这种险工段加固工程,以及河道工程管理中利用洪水冲淤、泥沙固堤等措施,都体现出古代河工技术中以堤治河、以河治河的特点。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夯:筑实地基的工具。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清赵澄治淮扬运河图卷(复制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石娥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石磨、碾子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石娥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