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2022-11-01 08:35:59)
标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以弯代闸

堰埭

仪征拦潮闸河道堆积

京口闸

分类: 有关扬州

   大运河,由多个朝代所修建的多段人工河渠连通而成,最早的全国性大运河为隋唐大运河,改造后更名为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形于东汉三国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完善于蒙元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衰败于清末时期,历经两千余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丰碑,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汴河河道的堆积剖面的一端是一个沙盘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没有说明,应该是仪征古运河在长江入口的状况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汴河河道的堆积剖面的背面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又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期工程是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联系江淮的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也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此后,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加以延伸。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第二期工程主要是隋朝时开凿的通济渠和永济渠。具体说,一是开凿了东通黄河的广通渠,二是整治了南通江淮的御河,三是修建了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四是疏浚了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第三期工程是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以后,为了从江浙一带运粮到京师,又要避免绕道洛阳,于是就裁弯取直,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此后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便形成了今天全长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第二单元,疏川导滞,大运河水道工程。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河道调控,曲直有度。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唐宋时期頔塘运河示意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筐儿港石坝遗址位置示意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南运河光绪三十二年分抢修草木工程图说(复制品)、铜权、石质水司。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南运河南减河北减河间村庄港滩图、铜船形水注。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以弯代闸。由于复杂的地势而产生的水位差,大运河的不少河段都是七拐八折、弯弯曲曲的。为了消除地面高差、降低运道坡度、滞缓水流面而采取的工程措施。扬州三湾便是古运河流经扬州,“三湾顶一闸”的杰作之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南运河平面示意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堰埭。在运河上分段筑拦河坝或闸,通过坝将入渠的水流逐段保留在运河中,并维持运河各段的通航水深,此类运河上的坝称为堰埭,是最基本的工程设施。船只经过堰埭时,经常采用在斜坡道上直接用人力推绞车或畜力拖曳的方式,称“盘坝”或“转般”。至迟在东晋时淮扬运河已经筑坝。江南运河在唐代也筑堰埭,浙江海宁长安镇保存有长安坝遗址,枯水期分段积水,船只分段盘坝通行。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航深控制,涨落有序。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民国的河工书籍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清朝的《河防通议》、竹雕船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竹雕船近看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船闸、梯级船闸。自唐代在运河过江河处设斗门以节宣泄始,至元、明两代在京杭运河上修建了许多闸坝以供调节水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在会通河的设计、施工中,充分利用泰山西麓地势较高的条件,使汶水保持稍高于大清河的水位,绕道北行,积潴于安山,从安山山脚筑闸开沟引入寿张县境内的大清河,再堵绝大清河,迫使河水向北注入通往临清的新沟。鉴于这一带坡降较大的地形特征,为防止泄水过快致使运道浅涩,采用了建造节水船闸的办法,使南来北往的船只逐闸浮升,顺利“爬”过大清河。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方和重要码头,则用两闸或三闸串联,组合成一个有机的通道。这就把两闸之间的河道变成了大闸厢,利用两端闸门的启闭控制,保持了运河水位的平衡,实现了梯级通航。据记载,元代从济宁到临清100公里的航道上,共设置船闸30余座,起到了与现代船闸大体相同的通航作用。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湖闸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复闸、澳闸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南宋长安闸示意图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江南省黄运河湖堤埽闸坝工程情形总图(复制品)清嘉庆。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仕女瓷船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江北第一闸——仪征拦潮闸河道堆积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仪征古称真州,是因运河而生的城市,由于地处运河入江口的独特优势,自古航运发达、市井繁华,被誉为“风物淮南第一州”。本书以史料和遗存为依据,对大运河仪征入江口的水道变迁进行讨论,研究古人在利用江滩、疏浚水道、建设闸坝、引水济运等方面的做法,以期尽量还原历史真相,对运河入江水道变迁和仪征城市发展历史,作比较清晰的描述。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京杭大运河”名称很新,但运河本身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春秋的邗沟,1959年的整治工程,对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将运河入江口选址在六圩,而在此之前的古代历史长河中,大运河的入江口在仪征新城、仪征市区、仪征旧港、仪征十二圩和江都瓜洲,新的运口形成后,瓜洲段改称古运河,仪征段改称仪扬河。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邗沟的作用是沟通江淮,北通射阳湖,南接长江,连接长江的地方,就是运河入江口。江滩是不断上涨的,“每潮来一次,留淤厚一钱”,从春秋邗沟起,运河入江口的水道随着江滩的上涨而不断地改变,总的趋势是向西、向南延伸,位置一直都在位于扬州府西南七十里的仪征境内。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江水曾经作为运河的水源,至今长江边的仪征仍有拦潮闸遗址,它的功能是当长江潮上来时,打开闸门,让江水为运河补水,待潮退时再关上闸门,不让运河的水流入江中。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仪扬运河真州段故道东起漕河大桥,西至老闸口以西入江,全长约5000米。其入江口有五坝、四闸、里河、外河组成的航运系统。拦潮闸是仪扬运河“四闸”之一,曾被誉为“江北第一闸”,对沟通长江和仪扬运河之间航运交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隋贯通京杭大运河以后,大运河镇江段作用日益明显。但是,由于京口地势高于江,迎拒江潮,江潮挟沙来速退缓,日有停蓄,或涨而淤,或浅而阻,古有一日厚一钱之说,大京口为全河沙泥易淤之处。漕运、灌溉,历代均以淤浅为患,蓄水成为航道重要问题,大京口必须要建有堰闸,亦非堰闸不能节水。大京口及闸历代都要浚治和修筑。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元符二年,以闸埭合一形式京口澳闸建成。闸室南端为埭,北端为闸,以引潮蓄水和通船。澳为人工水库。京口澳闸有5座闸门,组成一组四级船闸。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京口闸位于江苏镇江,是江南运河上的第一座闸,堪称漕运咽喉、交通枢纽,历经唐代至清代,民国时期填埋为路。20112012年,考古揭示出唐代堰(闸)及北宋至明清京口闸东侧闸体、河道、码头、道路、碑亭等遗迹,出土唐代至民国时期陶瓷生活用品、祭祀供器等各类遗物,其中两件元代青花香炉尤为珍贵。京口闸遗址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闸坝画像石、闸坝吊砣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青花龙纹高足杯、青花三足鼎、红绿彩缠枝菊花纹高足杯。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江苏四府水利图说》、闸坝吊砣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江苏四府水利图说》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旁边展柜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上面:青花瓷杯;下面:弹壳、子弹、铜烟袋。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上面:青花瓷杯、豆青瓷杯、霁篮釉瓷杯;下面:铜烟袋、青花瓷鼻烟壶、铁刀。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上面:民国牙刷柄、青花瓷碗、霁篮釉瓷杯;下面:清朝滑轮、清铁锚沟、环首刀。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乾隆通宝”铜钱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青花瓷盘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青花瓷盘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铜水烟具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瓷履、黄釉瓷壶、青釉西罐、青花瓷杯、青花瓷壶。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青花瓷碗、紫砂壶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石权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石砚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七)印纹青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