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2022-07-19 09:27:40)
标签:

麦加利银行大楼

汇中饭店

沙逊大厦

中国银行大楼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分类: 有关上海

   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建筑并非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不是建于同一时期,却拥有一种独特的和谐美。多种建筑风格,其中包括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等,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也是黄浦江畔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麦加利银行大楼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18号大楼,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国风格建筑,解放前叫麦加利银行大楼,解放后易名为春江大楼。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承建。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025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麦加利银行大楼创建于1853年,总部设在英国伦敦,英文名Chartered Bank,是英国皇家特许开展殖民地业务的银行。该行在香港设立分行时,按香港人的习惯被译作“渣打银行”。185711月在上海设立分行,因第一任总经理的名字叫“麦加利”,于是就被叫作“麦加利银行”。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麦加利银行上海分行刚成立时,设在北门街(今河南南路的延安东路至人民路一段),后迁至江西路,1892年才迁到外滩18号。这里原是上海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国丽如银行的行址,后因经营失败而将此产业转让给麦加利上海分行。当时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建筑。1910年准备拆旧建新,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未能实施。直到1922年才动工建造新楼。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麦加利银行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承建。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0256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外墙为三段式立面,底层以齐整的花岗石作贴面,中央是雕花大铁门。中段24层立面处理较简单,中间用2根巨大的爱奥尼克立柱作支撑和装饰。5层以上形成第三段,其中部每扇窗前都用2根小石柱作装饰,与下面的2根大柱形成呼应。屋顶上设有平台。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麦加利银行大楼大门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1939年大英银行并入麦加利银行,使其实力更雄厚。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麦加利银行在华业务严重受阻,曾一度被日本三井银行接管。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解放后,麦加利银行上海分行并入香港分行,在圆明园路185号设立留守办事处。市房管部门于1955年接管此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使用单位先后有:上海家用纺织品公司,中波轮船公司、上海水产局与水产协会等。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2002年,外滩18号楼开始了修复改建工程,为使这幢优秀历史是筑最大程度地保有原貌,修缮方聘请了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资深文物修复专家前来参与外滩十八号的改造装修。2004年,外滩18号完成改造修缮,现大楼内设有艺术中心、画廊、餐厅和咖啡馆等。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上海南京东路口的两幢大楼均称为和平饭店。南楼建于1906年,当时称汇中饭店,是上海现存最早的一个饭店。是仿文艺复兴时期的均衡式公寓建筑,外表对称庄重;该楼的最大特点是立面彩红砖做腰线,白墙砖做贴面,远远望去既庄重典雅,又别具风格,实属一座难得的佳作。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原汇中饭店是上海现存最早的饭店之一,它可算是一座历史建筑。上海开埠后,外滩是外商最早投资开发的地区,其建筑大多是一、二层的楼房。1854年中央饭店在南京路外滩建造了一座3层楼英国式楼房,是上海最豪华的旅馆,同年上海英租界工部局曾假座这里召开董事会,18654月汇丰银行借租这里开设上海分行。1903年中央饭店产权被英商汇中洋行收买后,改组为汇中饭店。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1906年汇中饭店决定将旧楼拆除重建新楼,汇中饭店由玛礼逊洋行的建筑师司高脱设计,王发记营造厂承建,1908年落成。大楼占地面积为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697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6层楼,高30米,外观为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大楼坐南朝北,6层砖木混合结构。外层用白色清水砖砌成,镶以红色水砖做腰线,大楼入口作古典式构图,正大门为转门,两层以上镶贴白色面砖,楼层间和最上两层的窗间墙用红砖饰带,部分窗口上沿亦用红砖砌成三角形或弧形饰楣。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屋顶建有花园,花园的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巴洛克式凉亭,夏秋季节可以坐在东侧的凉亭内观望黄浦江潮水。这座亭子与大楼东北转角半圆的围墙相连,使大楼显得更加挺拔与豪华。可惜的是,1914年,6楼发生火灾,殃及屋顶花园和亭子,修复后大楼变成了平顶。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主入口拱券大门,有锁石,上饰三角形山花。上面挑出阳台,两侧立宝瓶栏杆,中间墙面有“1906”字样。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网络下载图片)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190921日万国禁烟大会曾经在这里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称赞这幢建筑典雅。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1225日上海各界假座这幢豪华饭店聚会,欢迎孙中山先生回国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在会上发表演说。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正当饭店经营十分兴旺时,于1914年六层员工宿舍突然起火,屋顶花园以及顶层的建筑装饰全部烧毁,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业主顾不上修复,只是简单修理,顶层改作平屋面。1914年太平洋zhan争后,日军占领饭店,抗战胜利后饭店复业。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1947年饭店产权出售给华商大庆公司,仍为饭店。1952年歇业,不久,由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等单位租用,1965年改建为和平饭店南楼。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1996年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在上海汇中饭店召开,同时为1909年的万国禁烟会会址立纪念碑,位于汇中饭店大门西侧。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2008年开始,对汇中饭店进行重新修葺,和平饭店南楼现有的三层客房改造成为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由于此地块呈东西宽南北窄,故正门设在南京东路23号,靠外滩的19号则成了边门。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和平饭店南北两楼错落而置,与南楼相比,北楼顿觉气魄豪华。高77平方米的大楼,由于内外装饰讲究而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大楼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紫铜的屋面,无部不渗透出古朴典雅之气。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1872年,英籍犹太人伊利亚斯·沙逊在孟买成立新沙逊洋行。1877年,于上海设立分行,买下外滩20号美商琼记洋行的房地产(117分)。1926年,4月开始拆除旧房,192995日落成新楼。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大厦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钢框架结构所用钢材均由英国伦敦道门钢厂出品。在吊装钢构件时不另搭脚手架,建筑工人站在钢架上冒着危险一同起吊,送到安装的节点上进行工作。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外墙除9层及顶层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皆用花岗石砌筑,这是外滩第一座用花岗石做外墙饰面的建筑。立面用垂直线条处理,线条简洁明朗。腰线及檐部处饰有花纹雕塑,充分表现了美国流行的“芝加哥学派”的设计手法。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口处有雕刻的花纹。外墙除第9层和顶部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各层均用花岗石作贴面。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大厦建成后开业,一至三层是商场,底层沿外滩租给荷兰、华比两家银行,西部为服务部,有穿边式售货廊。底层两条通道交叉,一条从外滩进入,一条从南京路通滇池路,中间交叉点有一个八角亭式的内厅,其穹顶用彩色玻璃镶嵌着图案。南京路从东向西,依次是华懋饭店的正门、大英花店、普宝斋古董店、安康洋行等。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三、四层是新沙逊洋行的写字间。五至九层是华懋饭店。十层以上由沙逊家族居住自用。具体讲,建筑顶层供业主和旅馆经理居住,室内装饰采用英国式,布置十分讲究,餐室内设有小电影银幕;第九层设有夜总会及小餐厅;第八层设有中国式餐厅、大酒吧间、跳舞厅;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第七层设有中国式、英国式住房;第六层设有法国式、意大利式、美国式住房;第五层设德国式、印度式、西班牙式和日本式住房。以上各式住房的内部装修和家具,均按各国的习惯和要求布置,借以显示建筑豪华,迎合旅客不同口味和猎奇心理,为其他大型旅馆所少见。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精美的铁窗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二层和底层出租,作为接待旅客和会客、会议等活动场所。十楼是维克多·沙逊的英国式住所,精美豪华。在金字塔的顶内,还有个大餐厅。大厦东、南、北三面均有进出口,主要大门进口面向南京路。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1941年,太平洋zhan争爆发后,沙逊在上海的不动产作为敌产全部被日伪没收。日军战败后,维克多·沙逊虽然逐渐收回了财产,但生意的黄金时期已过去,遂萌退意,陆续将资金抽往海外。1949年,上海解放后,沙逊洋行已入不敷出,后经上海市政府协调,同意用沙逊大厦作资产,偿还洋行所欠下的土地税、管理费、水电费、职工工资等。1952年,上海市政府jie管该楼。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1956年恢复饭店业务,改名为和平饭店。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之一,中国仅此一家饭店获此殊荣。沙逊大厦还拥有号称远东最豪华的华懋饭店,因此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便在此举行。60年代毛泽东主席接待蒙哥马利元帅,70年代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到90年代克林顿总统访华和汪辜会谈,都与和平饭店的名字密不可分。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沙逊大厦是二十年代外滩建造起来的最后一座建筑,也是全上海第一栋在真正意义上突破10层的摩天大楼。虽然它的主体部分为9层,但临外滩的东部塔楼部分已高达12层、最引人注目的是塔楼上方还有一个高达19米的金字塔形屋顶,这是受1922年发现埃及图坦卡蒙法老陵墓的影响而特意建造的,因此整栋大楼的高度便达到了77米。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大厦以东面作为主立面,屋顶为金字塔形,四方攒金顶,主屋顶部耸立一座19米高的方锥体瓦楞紫铜皮屋顶,呈墨绿色,表现了从折衷主义向现代式建筑过渡的特点(有人说是上海从古典转为现代建筑的起点)。沙逊大厦是外滩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其建筑风格为后来许多建筑追随。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沙逊大厦东门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中国银行大楼,建成于1937年,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1941年,中国银行大楼成为汪精卫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zhan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直到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现使用单位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中国银行是国民党执政时期四大官办银行之一,其前身是清朝户部所办的户部银行,资金400万两银子,原定半数招商民入股,但应募者寥寥,户部便拨款50万两。银行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业,上海分行则于10月31日成立。行址在汉口路。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光绪三十四年(1908)户部银行改组为大清银行。辛亥革命时,这家银行也随大清王朝一起寿终正寝。民国元年(1912年)改组建立中国银行。北洋政府时期,它一直是国家银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设立了中央银行,中国银行改为主要从事国际汇兑业务的银行。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早先是使用汉口路3号原户部银行行址办公,1923年迁至仁记路(今滇池路)22号原德国总会大楼内办公。这是一幢三层楼的巴洛克式建筑,由德国在沪侨民集资建于1908年,砖木结构,由倍高洋行设计,楼顶由南北两个不同形状的巴洛克式塔楼,中间屋面上有山墙。二、三层有内阳台,门窗为券式。从1908年到1917年的十年间,他是在沪德国侨民娱乐、聚会的场所。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中国银行占地面积5075平方米,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塔楼部分为钢框架结构。设计以装饰艺术派与中国传统风格相结合,集西方装饰艺术派风格与中国传统元素于一身,屋顶采用暗绿色琉璃瓦铺面,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平缓的四方形攒尖顶,并在檐下饰以巨形石质斗拱。外墙青石贴面,立面强调线条,每层两侧有镂空
“寿”字图案30年代外滩唯一的由中国设计师设计的大型高层建筑。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19344月行董事会决定建造新大楼,以供总处与上海分行办公与营业用,预算基建费600万元。并专门成立了大楼管理处理事会,负责大楼的建造事项,总处国外部经理兼上海分行经理贝祖伟理事长。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中国银行大门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大门前的石狮子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大楼建筑图样由上海名建筑公司巴马旦拿及总处建筑课长陆谦受共同拟定。大楼由华商陶馥记以工期18个月、造价181.3万元中标承建。地基打桩做的十分道地,南北两翼打下的钢筋混凝土桩深50米,中部深30米。刚完成地基部分时,隔壁沙逊大厦的业主维克多沙逊得知要建34层大楼,便出来干涉,提出高度不得超过沙逊大厦的金字塔行尖顶。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他仗着自己是公共租界中的高额纳税人,租借里要许多事业要他资助,便以势压人。造34层高楼虽是宋子文等人的主张,但碰到外国人,又在租借里,最后也只得屈服,修改图纸,将楼层降低至17层,顶部比沙逊大楼还低0.3米。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1937年大楼结构大致完成。正当工程即将完工之时,抗日zhan争爆发,扫尾工程延搁,1941年成为汪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zhan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几经交涉,直到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此时离建造大楼时间已经过了十年。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抗zhan胜利后,中国银行接收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和被王伪改组的中国银行,解放后收归国有。1979年后,这座大楼里迁入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以及中国茶叶、畜牧、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等,成为上海金融业的一个集中点。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是1924年横滨正金银行在中国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楼。1945年后,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一开始横滨正金银行仅作为日本政府的对外贸易银行,光绪十年(1884),在英国伦敦成立第一家海外分行,接着陆续在法国里昂,美国纽约等地设立分行,光绪十九年(1893)在上海设分行,以后又陆续在香港(1896)、天津(1899)、牛荘(1900)、北京(1900),大连、青岛、济南、哈尔滨(1904)、汉口(1906)等地开设分行,也在旅顺、辽阳、铁岭、安东、长春等地设立营业所,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金融机构。依仗侵略特权在中国东北发行日本zhibi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zhan争爆发后,该行利用其在中国东北各据点的优势,不断提供资源给战争中的日本,最终协助日本获得了胜利。此后,在中国东北不断地进行经济扩张,成为该地金融机关的中心,并代表日本参加对华借款团,是日本经济侵略的先锋,积极参与对华资本输出,参加帝国主义银行团,先后承办多笔对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贷款,以及地方政府和实业借款,从中榨取大量利润。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第一次世界大zhan前后,将势力扩展至山东境内。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配合日本侵略军控制沦陷区的金融,摧残中国民族工业和金融业,扶植日军控制的工矿企业和伪组织银行。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中山东一路24号,1845年大卫沙逊在此设立沙逊洋行上海分行。1920年大卫沙逊洋行出售地产,洋行的房产被正金银行收买。1923年,正金银行翻建新楼,1924年竣工。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大楼由英资公和洋行设计建成,属于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主体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纵向三段式,中部建一对通贯2-5层的爱奥尼式巨柱;底部立面粗缝石砌,中、上部细缝;2层左右侧设阳台,阳台下以日本菩萨头部雕像作装饰;中上部间檐口挑出;顶部女儿墙古希腊式装饰。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1945年后,该楼改为国民党中央银行使用,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解放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大楼改名“纺织大楼”。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迁入。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银行大门

上海中山东一路老建筑(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