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2021-04-04 09:52:35)
标签:

天一阁

天一池

宝书楼

九狮一象

兰亭

分类: 浙江风景

   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藏书楼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楼上的通间大致上是用于存贮图书,布置书橱,用书橱将大通间有效地划开,使整个楼上分得井井有条,楼下为六间的布局。天一阁与范氏住宅中间还有一墙相隔,用以防火。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北书库东南角小门外的笔直的巷子忘前走,左边是天一阁宝书楼。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从左边小门进去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进门后是一个庭院,北面是天一阁宝书楼,南面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小花园。(网络下载图片)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天一阁西面靠墙有座依墙而建的半亭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一块石碑,看不清。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兰亭上朝东一侧柱上挂有对联系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留叟张琴所书: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人读三坟五典索九丘。上联借用王羲之《兰亭集序》原句。下联典出《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都是传说中最古老的书籍。“三坟”,三皇之书,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近代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孔颖达疏《左传》引孔安国《尚书序》:
“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九丘”,杜预注《左传》:“皆古书名。”《〈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看来藏书之地,对联亦尽能引出些古老而常人难懂的典籍。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园内围墙有几块碑刻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墙角的石头很像狮子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为了防火,范钦初建天一阁时就在阁前挖了“天一池”;为了防止“天一池”水源枯竭,又设了暗道沟通月湖。天一阁前的假山,是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请了能工巧匠,在天一池边用海边的礁石堆筑假山。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范光文还在四周环植竹木,使之近看重峦叠翠,高峰秀色,茂林修竹,曲径通幽,远望则山重水复,生机勃勃。天一阁藏书楼由此显得分外幽雅、静谧,成了读书做文章的好地方。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园林以“福”、“禄”、“寿”做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形象景点。不同角度可看出像:“美女照镜”、“老人牧羊”、“田野青蛙”、“海龟拜佛”等。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这块石头叫做美女照镜。关于这个石头,就涉及到天一阁的其中一条规范“女子不得登楼”。话说当时有个美女叫做钱绣云,是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据记载,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了能登上天一阁读书,就托邱太守为媚,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以为可以如愿以偿上楼看书了,但她万万没想到成了范家的儿媳妇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楼。说是古代妇女的一大职责是下厨房做饭,跟火打交道,而书最怕的就是火,所以妇女不得登楼。最后她含恨而死,就变成了这块石头,日夜守望者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海龟拜佛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水池边上的假山石头上有“天一池”三个字,是1934年修葺天一阁的时候刻的。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假山东南角有座方亭,石柱青瓦,很是俊雅。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亭子旁边有几只可爱狮子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东亭,也就是俗称的“福字亭”。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朝北的两根石柱上刻有对联:开径望三益;高谈玩四时。柱联为清赵之谦所书。上联句出晋陶渊明《归田园居》“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开径”典出《文选·谢灵运诗》:“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李善注引《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隐于杜陵。舍中三径,惟羊仲、求仲从之游。二仲皆挫廉逃名。”后以“开径”作为只接待少数高人雅士,不与官场俗人来往的隐语。“三益”典出《论语》:“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上联意思是,主人期待好友知己、正人君子来此相聚。下联句出南北朝江淹杂体诗《张黄门协苦雨》“高谈谭玩四时,索居慕俦侣”。“高谭”亦作“高谈”,即侃侃而谈,大发议论。南朝梁萧统《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高谈属时胜,寡闻终自恧。”下联“四时”,或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或指一日之中的朝、昼、夕、夜。下联意思是,好友知己相聚在此谈史论经,不管是一天,还是一年,都过得非常愉快。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这只狮子很萌的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小石板桥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山洞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苏州园林中,大多数取材于“皱透漏痩丑”的太湖石为主,而这里的假山则是就地取材,用的是产于宁波海滨和岛礁上的海礁石。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又是一只狮子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大象,鼻子很长。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天一阁也称宝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楼内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宝书楼即天一阁,也是整个景区的灵魂所在。据说当时范钦认为书最为怕火,为了防火,他查阅诸书,最后在《易经》中看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而大受启发。取其以水克火之意,故名天一阁。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天一阁藏书楼,是清代留下来的。砖木结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面积约2.6万平方米,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两层之间上下挑沿,东西两面弓形封火墙,墙面高出屋面一尺。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天一阁藏书的特色是明代文献资料十分丰富,包括明代地方志、科举录、政书、诗文集等各方面的文献都很丰富。版本主要是明刻本和明抄本,尤其是嘉靖年间的版本。这些藏书主要由四方面的来源:一是朋友相赠,二是宦游所得,三是抄写,四是购买。明清时期,全国的藏书楼不下千百,最终或楼阁倾颓,或藏书流散,大都未免消亡之命运。其荦荦大者如毛晋的“汲水阁”,钱谦益的“绛云楼”,朱彝尊之“曝书亭”,徐乾学之“传是楼”,均声名远播,影响一时,最后都销声匿迹,唯有天一阁历四百年风雨,至今巍然屹立。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国古代最大的文献整理工程《四库全书》启动。次年,乾隆皇帝向藏书家发出征书令,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藏书640余种,近6000卷,其中96种收入《四库全书》,377种列入存目。《四库全书》编印成功后,乾隆帝谕旨以天一阁为蓝本,建造南北七阁珍藏(北四阁:北京故宫之文渊阁、圆明园之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之文津阁、沈阳故宫之文溯阁。南三阁: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同时,乾隆帝还御赐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及《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两幅铜版画。这是天一阁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网络下载图片)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接下来,天一阁经历了四次劫难。第一次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0年),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占宁波,进天一阁掠取《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而去。此前,范氏子孙抽出《古今图书集成》参考,阅毕未还,致使缺佚1500卷;第二次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下宁波,游民毁阁后墙,盗走阁中藏书。这些书有些被宁波的外国传教士获得,有些被论斤卖给奉化造纸商。又有人从造纸商手中转买,其中买得最多的一人,家中失火,书籍被烧尽;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第三次劫难损失最大。民国三年(1914年),上海不法书商陈立炎专程来宁波向范氏后裔购买书籍,范氏没有答应。他便通过冯德富雇用识字小偷薛继渭等两人,授以选定书目单。薛挖洞入院,登屋揭瓦,潜入阁中,自备干粮,昼伏夜出,盗窃1000余种、2139册善本书,运到上海销赃。后被缪荃孙等发现,写信告知天一阁范氏子孙。范氏派人前往上海报案追查。同年620日,在上海《新闻报》刊登启事:“敝族天一阁藏书被窃,运沪贩卖各书坊。今已有着落……望海内好古家注意,切勿买此盗品,免致日后纠葛。特此布告。”后冯德富投案自首,薛继渭被判入监狱瘐死,但盗出的书终未回到天一阁,而毁于1932年“一·二八”日寇对上海的轰炸中。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第四次劫难虽未损失藏书,却也惊心动魄。1937年抗战爆发后,宁波地方士绅帮助范氏族人先将部分善本精本转移到鄞西茅草漕范大冲墓庄,一年后又将其他明刻本、明抄本转藏于鄞南茅山范钦墓庄。194049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拨款,在浙江图书馆和鄞县文献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把天一阁全部藏书分装23大箱,用卡车运至浙南龙泉县福泽乡躂石村,租屋存藏,由范氏推定范召南会同管理。1941年,宁波沦陷,日寇登阁,见书去楼空,遂怏怏而去。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藏书才回到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天一阁整体为二层硬山顶建筑。楼上是一大通间,以书橱相隔,意天一。底层面阔,进深为六间,意地六。取天一和地六之数,寄托书楼永固之心。门开在中轴线,中间是大厅,三开间。下层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底层门头挂着“天一阁”匾额,无落款。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大门两边挂有对联:承梅涧柳汀以后,清节衣冠世泽永四明司马;比南雷东涧之奇,图书泉石高楼仰百尺元龙。落款:阮文达公原题联句,同治九年八月长洲彭慰高书。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阮文达公即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官至陕甘总督。彭慰高,长洲(今苏州)人。道光癸卯(1843年)举人,官至国子监助教,分发浙江,补温州同知,摄绍兴府篆。上联“梅涧”、“柳汀”是古代宁波藏书楼的楼名。下联“南雷”是清初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的号。“东涧”是明末学者钱谦益的号。“清节”,指清高的节操。《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赞》:“春秋列国卿大夫及至汉兴将相名臣,怀禄耽宠以失其世者多矣,是故清节之士于是为贵”。“四明司马”,指天一阁主人范钦。下联“百尺元龙”即“元龙百尺楼”,语出《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许氾探望陈登(字元龙),陈自卧高床,给许卧下床。后被刘备讥讽“欲卧百尺楼上”。元代诗人谢应芳的《八声甘州》词借此典故抒发壮怀登临处:“记年时东走避风尘,随处觅桃源。偶相逢一笑,堠山西畔,乔木参天。百尺元龙楼上,下榻许高眠。……”全联称赞天一阁在诸多藏书楼中出类拔萃,令人仰望。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天一阁楼下前廊柱一楹联: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清代桐城派传人姚伯昂撰句,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书。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天一阁藏书楼底层前壁柱对联。前面一付是:杰阁三百年,老屋荒园足魁海宇;赐书一万卷,抱残守阙犹傲公侯。落款:清光绪七年宁波府知府宗源瀚题天一阁楹膀旧句,19804月鄞县沙孟海书。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宗源瀚(18341897),字湘文,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曾任宁波知府。上联道出了天一阁的历史、现状和名位。宗知府撰此联时在光绪七年(1881),适逢天一阁建成三百年。虽然书屋老了,园子也荒芜了,但天一阁的名声还是海内第一。下联说当年天一阁为修《四库全书》进呈图书,受到乾隆帝的赞誉,还得赐万卷《古今图书集成》,凭此,足可笑傲王公贵戚了。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走进天一阁藏书楼底层,大厅正中立有一尊范钦的青铜头像,像后的木屏风上挂着八块木板,上刻黄宗羲的《天一阁藏书记》。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屏风两边柱上挂有对联:天章特奖图书富;世泽长期子姓贤。落款:道光壬辰孟秋月,道州何凌汉书。何凌汉(17721840),字云门,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幼时家贫,“夜不能具灯,恒燃松枝”读书,16岁时州试第一。嘉庆十年(1805年)中乙丑科殿试一甲三名,授翰林院编修。是晚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之父。上联“天章”,指皇帝写的表彰天一阁的文章。下联“世泽”,祖先的遗泽。“子姓”泛指后代子孙。上联说,编修《四库全书》时乾隆皇帝亲撰诗文表彰天一阁,由此带来无尚荣耀。下联说天一阁良好的读书氛围,培育出范家一代又一代的贤惠子孙。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范钦的青铜头像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大厅前柱上有一付对联:高阁凌虚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宸章在上,胜商彝周鼎传示儿孙。落款:光绪十九年岁次癸巳秋八月,二品顶戴分巡宁绍台道吴引荪撰书。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吴引荪就是扬州的吴道台。扬州吴道台府建有一座“测海楼”用于藏书,藏书多达247759卷,是天一阁藏书的三倍之多。上联描述天一阁环境幽雅。“凌虚”,升于空际。三国魏曹植《七启》:“华阁缘云,飞陛凌虚,俯眺流星,仰观八隅”。“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乃王羲之《兰亭集序》之语。“宸章”,皇帝所作诗文。此指乾隆皇帝有关天一阁的褒奖圣旨及题天一阁所进呈书籍的诗,也指乾隆帝赏赐天一阁的书籍与画。“彝”,古代盛酒器具。 “鼎”,古代烹煮用器,后为祭祀器具,被视为立国重器。在吴引荪看来,皇帝褒奖的书籍与版画,完全要胜过古代祭祀用的彝鼎等重器了。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天花板的藻井图案绘着水纹或古代的水兽,同样象征着以水克火。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天一阁背面(网络下载图片)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天一阁一层北门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北门上方的门杠和彩绘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从北门的缝隙往前门看

宁波天一阁(六)天一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