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2021-03-31 08:18:15)
标签:

天一阁

范氏余屋

天一阁发展陈列室

天一阁与乾隆皇帝

天一阁与四库全书

分类: 浙江风景

   天一阁在浙江省宁波市,建于明朝中期,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书藏古今,数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圣地,却又紧闭大门。自古以来,能登阁拜读的不过寥寥数人,皆是盛有名望的学者。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从司马第西侧小门走过去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小门背面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司马第之西有六间平房,砖木结构,前有廊和庭院,俗称“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范氏余屋原为范氏家族附属用房,建成于明代后期,清至近代多次修缮。该建筑坐北朝南,六间一弄,进深五椽,单檐硬山顶,梁架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是较为典型的宁波民居建筑。2001年修葺后辟为“天一阁发展史陈列”。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范氏余屋前是南园的水北阁建筑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院落里有一组雕塑,展现的是范氏族人晒书查蠹的场景。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晾晒藏书雕像表现的是当时晾晒藏书的场景。古时藏书为了防潮防蛀,需要定期晒书。(网络下载图片)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晾晒藏书是天一阁一项传统的古籍保护措施,每年伏季到来时,将藏书从柜中取出,通风晾晒,除去虫子及虫卵,可以有效地防止书籍发霉和虫啮。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院中的铜雕生动展示了范氏家族过去400多年夏季辛勤晒书的画面。古时候藏书楼的防潮措施很有限,为了延长书籍的寿命只能定期晒书。过去每年的梅雨季后,范家后人就要把藏书楼里的书一批批拿出来晾晒。由于天一阁的藏量大,这个工作往往需要持续一个月。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天一阁每当梅雨季节时须密封书库,直至天晴再通风晾干。除此之外,天一阁还有晒书的规定,就是把一本本书籍拿出来晾晒。据说每到晒书的日子,范氏各房子弟须尽数到场。同时,为防止虫蛀带来的损失,范钦在书中夹放芸香,其香味能杀死囊虫。还制订了一系列的防火、防水、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范氏余屋东边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范氏余屋东廊柱上对联:松罅尚闻舂药杵;柳荫深护读书堂。落款:任堇。任堇,字堇叔,绍兴人,清末著名书画家任伯年长子。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范氏余屋西边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范氏余屋西廊另有一付对联:书不出阁藏天下;代不分书泽万年。落款:谈锡永。谈锡永,又名王亭之,1935年生于八旗世家,广东南海人。著名书画家、国学大师,其佛学研究成果斐然。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范氏余屋现在作为“智者之香——天一阁发展史陈列馆”,里面记载着范钦的介绍、范钦如何收书、范氏后人及家谱以及天一阁重修等资料。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馆内以画幅卷轴的形式,展示出天一阁的发展历史,还有关于乾隆皇帝与天一阁之间因《四库全书》而引发种种关联的介绍。(网络下载图片)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范钦坐像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建阁阅四百载,藏书数第一家”,著名书法家沙孟海这样推崇天一阁。中国藏书之家数以千计,何以天一阁得享如此盛誉?因为天一阁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中国藏书史、文化史上的奇迹。天一阁之奇,奇在上乘的藏书质量,版本精善,文献翔实。天一阁之奇,奇在庞大的藏书数量,珍本精善,文献翔实。天一阁之奇,奇在庞大的藏书量,珍本充牣,缥缃盈栋。天一阁之奇,奇在独特的楼阁形制,四库七阁,慕名仿效。然而天一阁最堪称奇的,还在于传承十三代,历经四百年,阁与书依然岿立于天壤间,使它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三司马结社图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天一阁收藏的古籍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第一篇峥嵘一阁起东南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天一阁之创建(1506-1585)。明代学术文化发达,出版业繁荣,藏书风气浓厚,范钦藏书受此影响,却又有自己独特的藏书理念,以经世之怀抱,创藏家之别格,遂开范氏一门数百年之藏书大业。
   天一阁主经世之才。范钦(1506-1585),字尧卿字安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从政之暇,酷爱藏书,藏书处名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范钦宦迹图》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范钦诗文集、范钦任南赣巡抚时奏折所编《奏议》。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范钦传,甬上者旧诗、静志居诗话。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嘉靖七年浙江乡试录、嘉靖十一年进士登科录。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天一生水源长垂远。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末年(1561-1566)四百余年如有神护,屹立于东海之滨,它独特神秘的建筑形制吸引了包括乾隆皇帝在内的无数人的好奇。天一阁的命名来自《龙虎山天一池记》碑,依“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取以水制火之意。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网罗一代独具特色。天一阁藏书的最大特色是有明一代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明代的地方志科举录、政书和诗文集等各方面的文献。版本上主要是明刻本和明抄本尤其是嘉靖间的版本。这些藏书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朋友馈赠,二是宦游所得,三是抄写,四是购买。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分布图(部分)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全祖望天一阁碑目记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范钦手记《范钦诗翰长卷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乾隆《鄞县志》卷首天一阁图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第二篇世泽长期子孙贤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天一阁之传承(1586-1772)。明清时期,中国的藏书楼不下干百,最终或阁倾颓、或书流散,皆未避免覆灭的命运,其荦荦大者如毛晋之汲古阁、钱谦益之绛云楼、朱彝尊之曝书亭、徐乾学之传是楼。只有天一阁穿越了四百余年的风雨侵袭,依旧岿然独存,这要归功于完善的藏书管理制度和严格执行制度的贤孝子孙。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天一阁自范钦以来,逐步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藏书管理制度,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定期曝书,英石除湿,芸草辟蠹。对违反规定的子孙有严格的惩罚制度。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君子之泽累世不斩。古人云“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天一阁藏书传承了十三代而不绝,范氏子孙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们每一代人都值得称颂。
   鄞西范氏世系表》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天一阁传统的除湿藏书措施,天一阁英石除湿、芸草辟蠹。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关于芸草辟蠹的记录;范大沖史学著作《三史统类臆断》。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范氏家谱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第三篇历劫犹有万余卷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天一阁因蒙乾隆皇帝褒奖而名声大振。然而觊觎天一阁藏书者也因此多了起来。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国内外战争、不法书商等各方面力量纷纷介入,天一阁遭受了重重劫难。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四库修书,天一享益。清乾隆三十七年下诏修撰《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向藏书家征书。范钦的第八世孙范懋柱进呈藏书641种,近6千卷,其中96种收入《四库全书》,377种列入存目。乾隆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但所呈的六百多种珍贵典籍均未发还。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乾隆先后向天一阁赏赐了三样珍宝:一套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多卷、铜版画《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十六幅及铜版画《平定两金川得胜图》十六幅。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古今图书集成》、《钦定四库全书》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各种古籍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南北七阁”即北四阁:北京故宫之文渊阁、北京圆明园之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之文津阁、沈阳故宫之文溯阁;南三阁: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其中文源阁、文汇阁、文宗阁已毁。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风雨如晦。清道光九年(1829)天一阁大修,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近代以来,时局动荡,天一阁藏书再遭劫难。道光二十一年(1841)鸦争中,英军破宁波,赖范氏后人范邦聃、范邦瞵等死守不离,仅损失地理书几十种。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陷宁波被盗,范氏后人范邦绥、范多枢父子设法追回一部分。这一时期先后编有多种书目整理历次劫余阁书。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乾隆御题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乌什酉长献城降》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霍斯库鲁克之战》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清末,鸦片战争爆发,宁波府沦陷,英军强掠天一阁内《大明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直到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已为2223部,流失近半。
   1861年,太平军四起,盗贼趁乱潜入阁内,偷盗藏书流于市面,论斤贱卖。范氏子孙范邦绥四处奔走,却也只能挽回部分珍品。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民国三年(1914年),上海不法书商陈立炎专程来宁波向范氏后裔购买书籍,范氏没有答应。他便通过冯德富雇用识字小偷薛继渭等两人,授以选定书目单。薛挖洞入院,登屋揭瓦,潜入阁中,自备干粮,昼伏夜出,一连半月,盗窃1000余种、2139册善本书,运到上海销赃。后被缪荃孙等发现,写信告知天一阁范氏子孙。范氏派人前往上海报案追查。同年620日,在上海《新闻报》刊登启事:“敝族天一阁藏书被窃,运沪贩卖各书坊。今已有着落……望海内好古家注意,切勿买此盗品,免致日后纠葛。特此布告。”后冯德富投案自首,薛继渭被判入监狱瘐死,但盗出的书终未回到天一阁,而毁于1932年“一·二八”日寇对上海的轰炸中。经此一事,天一阁藏书损失惨重。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咄咄吟》卷上记载范氏后人护书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保护藏书。阁内古籍先后出阁暂避,直至抗日战争结束,才重回天一阁。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大盗入阁珍本流散。民国三年(1914),在不法书商的指使下,大盗薛继渭连续多日潜入阁中,盗取阁书一千余部。虽然事后在范氏努力下,盗贼得以绳之以法,阁书却未能追回,天一阁藏书蒙受重大损失。阁书此次被盗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多种失窃书目现世。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目观天一阁书录》、《天一阁见存书目》。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第四篇人民珍护永流传。天一阁之新生。随着近代图书馆观念的引进,古越藏书楼等一批新型藏书楼纷纷兴起。宁波文化人士也开始关心天一阁的转型问题。1933年成立了重修天一阁委员会,成为天一阁进入公共管理阶段的发端。新中国成立后,屡次修缮书楼,扩大保护区,访归散失的阁书,又得甬上诸多藏书家捐赠藏书,馆藏大增,珍贵文献逐步整理岀版,“万卷当年宜子弟,从今广泽到群生”,天一阁发展进入新时期。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续编》、《天一阁藏范氏奇书》、《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之《登科录》。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天一阁藏明代政书珍本丛刊》、《天一阁珍藏系列》、《天一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三大藏书楼分布图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第一是意大利贵族马拉特斯塔1452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切泽纳设立一所图书馆,名叫马拉特斯塔图书馆。第二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共和国的统治者柯西莫•美第奇(13891464年)和其孙洛伦佐•美第奇(14491492年)建立了举世闻名的美第奇家族图书馆。1808年,美第奇家族图书馆合并到洛伦佐图书馆,现在的名称是“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
  第三是范钦(1506~1585年建立的天一阁藏书楼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天一阁与乾隆皇帝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四库广搜罗。清高宗乾隆年间朝廷向海内藏书家征集图书,并集中天下名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其辉煌成就便是编了《四库全书》。
   懋柱出珍藏。乾隆皇帝久闻天一阁藏书世代相承、珍本无数,屡次下诏征集阁书。于是范钦八世孙范懋柱向朝廷进呈了天一阁藏珍本六百余本种,近六千卷。

宁波天一阁(五)范氏余屋   天章奖图书。天一阁进呈图书为全国之冠,乾隆御赐《古今图室集成》一万卷,《平定回部得胜图》和《平定金川战图》铜版画各一套,并赞扬天一阁藏书之富之精及在保存文献方面做出的贡献。
   四库仿天一。四库全书编成后,写成副本七部,分储在大江南北的七个藏书楼,这就是著名的“四库七阁”。乾隆皇帝对天一阁在防火等方面的构造非常仰慕,下诏派专人绘制天一阁图样,命四库七阁皆仿天一阁建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