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2020-01-14 11:24:32)
标签:

采石矶

三台阁

谢尚月夜识袁宏

三台阁记

郭沫若水调歌头

   采石矶的最高处,没有尖尖的主峰,反倒是一个约3000平方米的平台。在平台上,是一座巍峨的宝塔,就是三台阁。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历史上关于三台阁的记载,仅有两篇阁记和三首诗。阁记分别是明崇祯太平知府郑喻所撰《采石山新建三台阁记》和清康熙太平知府杨霖所撰《采石三台阁记》。采石矶(十二)三台阁在山下仰视三台阁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今天的三台阁是1999年在原址上修复而成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进入院落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没想到山顶上还能有这么大的平地,3000平方米。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15年(1642年),是当时任户部主事曹履吉捐资兴建的,主要是为了检阅江防。但是,阁中所奉的文昌帝君,并不是主管功名、禄位的文曲星,在传说中,曹履吉的后人却和功名有理不开的关系。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据传其后人曹忠文中举后,他的结发妻子过度兴奋而亡。之后,他搬到三台阁上读书,那座精致的楼阁,除了瓦棱,全是青砖砌成。树叶青了,黄了,不知不觉度过了半年时光。他的文友着急了,不让他再过这样的日子,硬是赶着让他成亲。在进入洞房后,曹忠文发现新娘在暗暗流泪,原来新娘有一个要好的小伙子。于是,曹忠文悄悄出门喊来了小伙子,让他们在洞房成亲,成全一对有情人。自己重新回到三台阁读书。当年的殿试中,曹忠文被钦点为头名状元。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三台阁正面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新建三台阁题记由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撰写。此为采石矶,李白辞世地。追溯三千里,屈原诞生地。追溯两千里,屈原行吟地。追溯一千里,东坡流放地。如许绝顶诗人,或依江而生,或凭江而哭,或临江而唱,或寻江而逝,可知此江等级,早已登极。余曾问:在世界名山大川间,诗格最高是何处?所得答案应无疑:万里长江数第一。细究中华品相,多半大河之赐。黄河呼唤庄严,长江翻卷奇丽;黄河推出百家,长江托举孤楫;黄河滋养王道,长江孕育遐思;黄河浓绘雄浑,长江淡守神秘。两河喧腾相融,合成文明一体。李白来自天外,兼得两河之力,一路寻觅故乡,归于此江此矶。于是立地成台,呼集千古情思,告示大漠烟水,天下不可无诗。诗为浮生之韵,诗乃普世之寄。既然有过盛唐,中国与诗不离;既然有过李白,九州别具经纬。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三台阁前巨大的石头,石上阴刻的文字为“古三台阁遗址”。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眼前的三台阁五层,约30米高,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三台阁”匾额是由著名的书法家沈鹏先生所题写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进入阁内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三台阁里供奉着天上的文曲星文昌帝君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文昌帝君,又名文星神,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名星,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一层柱楹联:踪一江碧浪歌两间雅韵谈笑上三台赏四野烟霞且喜五洲宾客醉远十里红尘挹九畹清芬纵横逰八皖仰七区光彩更欲六合海天澄。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一侧的墙壁上是与三台阁有关的古诗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清代袁藩的登翠螺巅三台阁:高阁凌云接帝阍,空林细雨湿苔痕,青天路回丹瓮出,碧水波翻白昼昏。欗外长松穿月窟,阶前奇石没云根,还期载酒芝房宿,卧听江声不掩门。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清代邢昉的采石三台阁望天门山:高阁梯云眺夕天,天门山色远苍然。谪仙祠锁秋前草,慈姥矶衔水际烟。直上青松多历落,四飞鸿雁故联翩。楚江一道成终古,犹有孤帆在日边。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明代杜祝进的《采石登翠螺山三台阁望曹光禄元甫旧阁,携谢东元甫次公曹梁甫》:携谢曾招太白无,眼中双阁一山孤。摩空易换诸天色,视下谁皴匹练图。江海渌回洲夹浦,东南愁人楚兼无。何时种就芙蓉树,来往仙人注六符。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另一侧是不同时期的三台阁记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余秋雨的《三台阁题记》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明朝郑瑜的《采石山新建三台阁题记》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清朝杨霖的《采石三台阁记》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上楼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大型浅刻壁画壁画中的人物为:左起:文天祥、李白、王安石、袁宏、谢尚。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采石图》配文字,宋代苏轼的《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天人几何同一沤,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真。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作诗一笑君应闻。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南宋采石之战》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翠罗山沙盘模型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彩绘壁画,反映唐代妇女吹拉弹唱的情形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毛泽东手书李白诗: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予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李白诗一首 毛泽东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木雕《石菊图》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木雕李白诗三首:《牛渚矶》: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天门山》:迥出江水上,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望夫山》: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郭沫若《水调歌头·登采石矶太白楼》:久慕燃犀渚,来上青莲楼。日照长江如血,千里豁明眸。洲畔渔人布罶,正是鲥鱼时节,我欲泛中流。借问李夫子:愿否与同舟?君打桨,我操舵,同放讴。有兴何须美酒,何用月当头!《水调歌头?游泳》,畅好迎风诵去,传遍亚非欧。宇宙红旗展,胜似大鹏游!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谢尚月夜识袁宏的故事。东晋时谢氏是显赫的家族之一,名相谢安的堂兄谢尚也是谢氏家族中的杰出人物。谢尚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今安徽当涂采石矶),担负防守长江、拱卫京都建业(今南京)的重任。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有一天夜晚,谢尚乘舟泛江。正当清风朗月,景色宜人,谢尚远远听到长江边停泊的商船上传来吟诵诗歌的声音,音调抑扬,十分优美。谢尚细听那人所吟诵的诗篇,却是自己从来没有读过的。其中有一句“吐音非凡唱,负此欲何之”,意思是说,有的人尽管才华不同凡响,可是无人赏识,他又能到哪里去呢?吟诗人颇有怀才不遇的感慨,音调也格外委婉伤感。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东晋是贵族统治的时代,写诗是贵族阶层的风尚,而一般商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都不高,所以谢尚觉得很奇怪:是谁在商船上那样优雅地吟诗?他派人去仔细打听,原来是一个名叫袁宏(小名虎)的年轻人,因为家中贫困,只好以替人运输租米为生。他咏诵的诗篇乃是自己写作的《咏史》诗。谢尚听说后十分高兴,连忙把袁宏请到自己船上,和他谈论文艺,直到天亮。由于受到谢尚的赏识,袁宏诗名大振。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此后,袁宏被谢尚招入镇西将军幕府,担任参军之职(类似现代的参谋)。后来,执掌东晋最高军权的大司马桓温又把他请去任记室(相当于秘书)。桓温北伐时,行军途中想起要发布一篇公文,就把袁宏叫来。袁宏靠着马起草,手不停笔,7页文字一挥而就,由此留下了一个赞美人文思敏捷的成语,叫作“倚马可待”。袁宏还是一位有成就的史学家,所著《后汉纪》是关于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登临三台阁,可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优美的山水景观与别样的人生况味尽入心底。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采石矶,位于江南马鞍山市区西南约五公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是一座优美的天然公园。这里嶙峋的山石突兀于江流;松竹滴翠,杂花迷眼;清溪环绕,碧流潺湲;更兼有纪念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太白楼、衣冠冢等文物古迹遍山铺陈,相得益彰。因之,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誉为江南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采石矶是翠螺山延伸而濒江突出的悬崖峭壁。据词典释义山石临江称作矶。在万里长江沿岸,有着许许多多这样的山矶,而采石矶与岳阳的城陵矶,南京的燕子矶被合称为著名的“长江三矶”。三矶之中,尤以采石矶风光旖旎,山水秀媚而名传遐迩。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北齐诗人王僧孺就赞誉它是危岛耸峙,枫林如画。李白也有“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濮间,回波自成浪”的诗句,来描绘它的自然景色。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采石矶历史悠久,据《安徽通志》记载:“唐帝尧八十载,大禹治水告功成,定九州。……五曰扬州,其域沿于江海,达于淮泗,今太平属扬州。”太平即今当涂,采石以往隶属其地,这个记载是追溯得较为久远了。据有关史书记述,战国时期,采石属楚,流经安徽的一段长江也称为“楚江”。李白的《望天门山》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就是指的这一带。后来,由于历代封建王朝更替频繁,因而,采石矶非但分属无常,且名称不一。秦并六国,一统华夏,天下设三十六郡,采石隶鄣郡(郡治在今浙江安吉),置牛渚县;汉承秦制,称采石矶为牛渚岩;到了晋代,采石与姑孰(今当涂)同时设镇,称采石镇;隋唐时,在这里驻扎重兵,作为军事据点,故而又称牛渚戌。五代以后,就多称作采石矶了。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石矶之所以又称牛渚矶,乃出自《舆地志》,说古时该地崖下石洞中曾有金牛钻出,即所谓“金牛出渚”一一牛渚矶,即由此得名。至于又为何易名为采石矶?却难于考证。不过,有一个传说与此有关:相传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山上建广济寺掘井,得一块五彩斑烂大石,后琢成香炉,供在寺内,故遂更牛渚”之名为“采石”了。也许因为“采石”二字更能形象、确切地表达这里山水清绝的秀貌吧,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比“采石”更好的名字。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采石矶,以她得天独厚的山水而誉满古今,还以其雄踞大江南北之险,扼守东西咽喉之要冲而成为历代重要军事要塞。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釆石矶,地处吴之头楚之尾,巍峙江左,山势险削,湍流奔涌。李白有“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诗句,描述这里气势磅礴的山形水势。采石矶西北三十里是被李白称之为“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座错落,为鲸张鳞”的天门山(即东西梁山);下游百里是金陵古都(今南京)。古人认为“采石之险甲于东南”称这里为六朝京畿西南的天然屏障。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太平知府李障在采石矶临江绝壁之上题有一首诗:“锁钥东南控上游,纷纷争守逐江流。西来帆影三千舳,北拱宸京亿万秋”,概括了这里在历代纷争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所以,清代诗人潘国鼎称这里是“风台东出无多地,牛渚南来第一矶”。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采石矶作为军事据点,在历史上多有记载,《后汉志》就载有这样的内容:“丹阳疆域独称,南有牛渚,东吴每宿重兵其地”,说明在汉代这里就已为兵家所重视了。三国时,群雄逐鹿,孙策曾于此大破刘繇的牛渚营,奠定了东吴一隅王朝之基。东吴名将周瑜、陆逊都曾屯兵于此。东晋镇西将军谢尚镇守历阳(今和县,在马鞍山市对江),也同时在采石筑城驻防。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先后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次争战。最著名的有隋韩擒虎破牛渚灭陈;北宋曹彬渡牛渚灭南唐;南宋虞允文于此抗金兵;明初常遇春三打采石矶。清同治年间,曾国藩曾督长江水师驻扎采石,切断了太平天国的水上联系,形成包围金陵之态势,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三台阁前的院落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风姿绰约的采石矶,自古以来,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文人名士到这里漫游憩足,尤其是诗人李白曾多次来过采石矶,并写有《横江词》、《望天门山》、《牛潜山》、《夜泊牛渚怀古》等与采石有关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一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李白身披宫锦袍泛舟赏月,以及他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的优美动人传说和神话故事,后来,人们为纪念他在采石矶的游踪遗迹,就用亭台楼阁来指明保存,用诗文楹联来咏颂记载,表达对他的仰慕和怀念。
采石矶(十二)三台阁   然而历代文人的这些题咏,不仅使采石矾充满了浓郁的神奇色彩,也不断丰富了采石矶的风光景物。过去,采石矶的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有赏咏亭、暮云亭、捉月亭、间月亭、清风亭、蛾眉亭、观澜亭、然犀亭、思谨亭江山好处亭等和虞公祠、谢公河以及广济寺、五通庙、三台阁,还有三元洞、金牛洞等,无一没有出处和来历,由于历代战火,屡经兵燹,多有坏毁。解放后,人民政府立即对留存的文物古迹进行整顿修饰,在这里广种花木,铺设路阶,在悬崖陡壁之处建立安全设施,使面貌为之一新。现在,由于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开拓了园林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采石矶,这一为人民群众熟悉和喜爱的风景胜地,必将建设得同她自己名字一样,绚丽多姿,光艳夺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