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2020-01-10 10:33:39)
标签:

采石矶

捉月台

三元洞

然犀亭

大脚印

分类: 安徽风景
   采石矶位于马鞍山市区西南约5公里处的长江南岸。采石矶的得名据说是因在三国时期,此处曾产五彩石;又因矶的形状如蜗牛,加之民间有“金牛出渚”的传说,故又名牛渚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齐名,合称“长江三矶”。采石矶以山势险峻,风光绮丽,古迹众多而位列“三矶”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誉。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然犀亭位于采石翠螺山东南麓临江处,约建于清初,咸同年间被毁,现存之亭为光绪十三年(1887)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重修。传说东晋将领温峤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过天门一泻而下,浪击峭壁,卷起千堆雪,气势壮观。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亭为四方形,四角擎以石柱,屋顶为木构,不用飞椽,转角也不用子角梁,亭檐飞翘,造型古朴典雅,系江南木构结角时的一种较简陋的作法。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亭内正中有一石碑,碑高五尺八寸,宽三尺三寸。碑阳鐫有“光绪壬辰秋月  然犀亭  李成谋书”十三字,字径一尺六寸,字体遒劲,为李成谋手书。亭子上方匾额上写着“江天一色”四个大字,落款为“光绪王辰秋月李成谋书”。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据《异苑》一书记载:东晋咸和四年(329),江州刺史温峤受命为骠骑将军,派往建康(即南京)讨伐苏竣叛乱。温峤平叛获胜,率军返回,行至牛渚矶,当夜忽然听见矶岩下有音乐之声从水中传出。温峤十分惊奇,就令兵士燃犀牛角四处寻找音乐的来源,本来深不可测的江水忽然间清澈见底,涛声大作的江浪也倏然平息,只见一群奇形怪状的水怪浮出水面,有的乘着车马,有的穿着大红的衣服,做着奇怪的动作。当夜温峤入梦,看见一个红衣人愤怒地责问他:“你我幽明相隔,路途不通,为何用燃烧的犀角胁迫我们!”说完甩袖而去。从此,采石矶下再也听不见鼓乐的声音了。后人为了记载此事,便筑亭于此,名为燃犀亭,因此牛渚矶又名燃犀渚。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这个美丽的传说引起了不少人的感慨,唐代诗人胡曾为此题诗:“温峤南归辍棹晨,燃犀牛渚照通津。谁知万丈洪流下,更有朱衣跃马人。”宋真宗赵恒有感于这个神话,于三元洞设立了“中元水府”,以此祭祀水中的江神。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联璧台原名舍身崖,又名捉月台,相传李白于此酒醉跳江捉月,故名。位于采石翠螺山西南麓,然犀亭右前方临江处,为两块嵌于绝壁上的巨石,中分一线,翘首凌空,伸向江面,险峻异常上镌刻“联璧台”三字。旧志记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太平知府傅钥陪同池州知府何绍正、徽州知府刘志淑、安庆知府胡缵宗以及刑部主事方豪游览采石矶,登临崖上,因嫌舍身崖不雅,遂改名为“联璧台”,亦即指“一部四府官员”联璧登台之意。由方豪书写,命工匠镌刻石上,字径一尺二寸,下署名“思道”(方豪字思道)。清代诗人袁枚听说采石联璧台有“思道”题字,误以为是南宋奸相贾似道,遂作诗讽刺道:“千寻危石划江开,贾相当年兴太佳。家有兰亭八千匣,尚来此处作摩崖”。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联璧台因年久风化,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有一半坠入江中。然而此处风景并未减色,游人络绎不绝。1987年,在李白逝世1225周年之际,联璧台旁新立一尊李白塑像,高约2米,合金钢制成,由雕塑家钱绍武创作。诗仙体态飘逸,似大鹏展翅,为联璧台增添了新的诗意。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从然犀亭向下,沿着陡峭的石阶,握着铁锁链扶手,缘绝壁而下。有一块巨石悬于波涛之上。巨石的端部,有一形似脚印的凹陷处,故此石被名为“大脚印”。此石向左侧倾斜,人们利用原石凿出石阶,以便游人从石侧而下至江边零距离接触长江之水。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话说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副将常遇春率领水军,强攻扼守在采石矶上的元军,但多次进攻均告失败。后常遇春深入元军,摸得元军兵力分布情况,请采石矶的当地百姓里应外合,在深夜进攻采石。江面上百船齐发,冲向采石。但采石可以登陆的地方,都有重兵把手,只有悬崖陡壁处才有空隙。常遇春站立船头,看到一块突兀的巨石,虽相隔十多丈,船只无法靠近,可常遇春大叫一声,飞跃而起,一只脚踩在巨石之上,登上江岸。元军大败。因为用力过猛,常遇春的脚印陷在石头上。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大脚印”的另一侧,仅十几米,悬崖突出下临江面,又是绝路。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俺在这照一张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采石矶共有五座天然石洞,其中三元洞是最大的一座,素为江南天然胜景之一。据清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中记载,三元洞的得名源自清代的康熙年间,有僧人名定如者云游天下时,经过采石矶,非常喜欢此洞清幽绝俗的环境,遂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龛,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以祀之,因此而得名“三元洞”。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远看长江岸边的“三元洞”,楼阁已修饰一新。其后面悬崖上的栏杆处即采石矶古栈道。栈道南起“三元洞”,北至“蜗牛尾”,全长800多米。是2001年根据古栈道的遗址,采用现浇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建造的。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这座依山傍水的石洞,亦名“中元水府”、“定江神祠”,习称“妙远阁”或
“三官洞”。从三元洞名称的演变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它所经历的一个悠久的历史过程。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三元洞又称三官洞、三观殿。“三官”传说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为一义,是道教所奉祀的神灵。据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中记载:此洞系康熙年间僧人定如在原来基础上稍加整理,并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龛,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后,又有一些僧人陆续来此面壁修行,并在“洞外锄熹地插棘种蔬”,三元洞逐渐有了生机。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采石矶头下的悬崖壁处,苍石嶙峋,崖脚下有一天然水洞,枯水季时,江涛拍打,回声振荡,每遇狂风,更是声振如雷。最早的传说即由此而生。有人潜水入洞见一头金牛卧于洞中,此洞就被叫做金牛洞。古代将水中的陆地叫做渚,牛渚一词即由此洞而生,当时的采石矶就叫牛渚矶。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金牛洞外的水中还有一块下细上粗的岩石,人们说,这才是真正的矶头,是拴金牛的,迷信者更认为,要是用钱币投中这金牛柱,可以消灾生财。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阳太守喻成龙自金陵东下,路过采石矶,当时天色已晚,“入夜而江声四起,奔雷挟雨交至,淅沥蓬窗”,喻成龙便“剪烛危坐”。第二天风雨依旧,他登岸游太白楼,到了晚上雨依旧没有止意,喻成龙便系了小艇在风雨交加中探三元洞。久坐之后见到了僧人道开,发现道开有仙风道骨之气,便听了道开的建议,于当年八月,在三元洞右边的空隙处建了“妙远阁”,半架江水之上。此阁上依千仞之壁,下临不测之渊,并供大士像一座。后来又有僧人不断到三元洞凿山开道,铺以石磴,并募捐建起了石栏杆,这时的三元洞已呈现出“俾登临者拾级而下,履险若干,羊肠九坂,尽成练舞”的人文景观。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进入洞中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这就是三元洞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洞内上下两层,洞内有洞,可通大江。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墙上一幅浮雕,中间是李白祠,左边是三元洞,右边是三台阁。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三元洞右侧石壁上镌刻的《重修三元洞记》。重修三元洞记 大江之滨采石矶下有石窟悠然翳于水岸之间稽诸采石志暨当涂县志洞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清康熙中又有僧道定始者凿山开洞奉祀天官地官水官于斯故名之曰三官缘道教以三官配三元是三官亦即三元也復据民间传说有举子三人尝在此洞避难后殿试高第三元因营建庙宇以祭山水之神其事固不经而三元之名用是益彰兹仍取三元为名者盖兼顾史志与夫民俗之意耳乾隆癸亥池阳太守喻成龙筑妙远阁于洞外隙地民国二十四年住持张玉龙稍增其屋宇解放以还百废待兴虽随作葺缮迄未遑大改旧观也今者神州郅治民生熙乐马鞍山市人民政府乃斥资鸠工广其建构经之营之克日成之层楼傑阁画栋飞甍以视畴昔之规模气息廻不侔矣公馀之暇游人麕集或临窗处默耳聆江涛清泠澎湃之声或登高远瞩目遇峰岚螺翠蛾绿之色尔乃拜谒李谪仙青山衣冠之墓冢幽讨温太真牛渚燃犀之深津遥想虞雍公江上破虏之勋业相乐指画其地追溯其史月旦其人挹前贤之余烈流风颂国步之昌隆鼎盛能不仰天长啸举首浩歌思有以奋翼高翥报效明时耶然则邑守之用心可谓深远矣是为记   
        公元一九九三年仲秋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常国武撰并书        胡苗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三元洞左侧的“望江佛”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望江佛,是古时候百姓为祈求出入平安而供奉於江边的神灵。相传明代有湖南三位秀才进京赶考,途径采石矶突遇狂风暴雨,幸得“望江佛”搭救,避难於洞中;后三人皆金榜题名。因此处为神府福地,故历代考生学子纷纷前来祈福许愿。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继续往前走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隔断上的蓝色大字“江天洞府灵悟三元”为当代书法家沈鹏书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隔断的这一面,是清代诗人张照龙题三元洞诗,陈艾中书。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扪萝寻洞见神宫,涌出层岩巨浪中。路饶羊肠循曲折,人从鸟道摄高空。江光镇日连云碧,水怪频年覆火红。我欲御风游汉漫,凭栏一望思无穷。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隔断后面的“石矶娘娘”坐像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石矶娘娘”是三国时期的孙尚香(公元192-222年),她是孙坚之女,孙策、孙权之妹,后嫁与西蜀刘备为妻,即孙夫人。因孙夫人在采石矶燃犀亭下建有行宫,后人为纪念她建了一座“水母庙”,供其像于其上,奉为采石矶的水母娘娘。后孙夫人塑像移至到三元洞中供奉,俗称“石矶娘娘”。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石矶娘娘是百姓为纪念刘备的孙夫人,闻刘备驾崩,投江而死。所设的神位,也供奉在三元洞中。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继续往前走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介绍科举考试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科举考试的情景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文官的后面是监考的武士塑像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走出三元洞,墙上是几块碑刻。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清朝方观承的诗:直下江流深不测,何时架屋住孤僧。凿开井灶依山石,过进帆樯见佛灯。鼠旧拖肠成隐穴,犀谁然火近高层。从知水断悬崖处,陵谷都教泯废兴。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扪萝寻洞见神宫,涌出层岩巨浪中。路饶羊肠循曲折,人从鸟道摄高空。江光镇日连云碧,水怪频年覆火红。我欲御风游汉漫,凭栏一望思无穷。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大形幅浮雕有关三位秀才在采石矶受神灵指点避风的故事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民间相传:明朝初年,湖南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途径采石矶,冥冥之中,忽然听到对岸有人直呼三人姓名,深感蹊跷。于是将船靠岸,泊于临江崖壁下的石洞中。当船刚停稳,天气突变,狂风暴雨,卷起滔天巨浪,江面上的船只均被风浪打翻,而三秀才幸免于难、逃过一劫。随后,他们重新起航进京赶考,结果三人皆金榜题名,包揽了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并被皇上封得官位。为了感谢神灵的佑护,三人重返采石矶,在他们泊船的地方修洞筑楼,供佛祭神,以此报答神灵的救命和佑护之恩。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三元洞的另一端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三元洞江边的悬崖。这是采石矶古栈道最为险峻的一段,上为绝壁,下临深渊、深不可测。猛一看,以为栈道到此为止了,实则峰回道转,前面更加险峻。

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横江馆”位于三元洞的北侧。“横江馆”始建于唐代,原位于采石镇横江津口。宋代时易名为“采石驿”。明初时期称为“皇华驿”,清代嘉庆年间复称为“采石驿”,民国后毁于兵燹,1972年复建。横江馆在古代为传递官府文书、换马歇宿的驿站,后因为大诗人李白在此馆作《横江词》一诗,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慕名寻访之所。采石矶(十一)然犀亭、三元洞   横江,是指芜湖至南京之间的一段长江,长江流到这里,由原来的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也就是由南向北流去,过去人形象地说,江在这里横了过来,“横江”就是这样叫出来的。横江馆面朝横江,背靠牛渚矶峭壁,脚下江水奔腾,春夏之际,波浪拍击脚下的石壁,涛声昼夜不息。如今的“横江馆”内已经没有古驿站的遗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