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2019-10-21 12:32:31)
标签:

大明寺

藏经楼

福缘寺

功德碑廊

鉴真纪念堂

   扬州大明寺建筑,主体建筑多为晚清风格,从牌楼、山门殿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布置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并依山势由低向高逐渐登升的布局看,它与中国寺院建筑的传统程式是一致。近30年来,又陆续增建鉴真纪念堂、藏经楼、卧佛殿等建筑,错落于大明寺东园中,则又是另一种风光,尤其是重建的栖灵塔,在东园的偏南处突兀而起,高耸云霄,塔前有钟楼、鼓楼互为犄角,与居北处的一组建筑群相呼应,匍匐于栖灵塔四周,若众星拱月,辉映成趣。踏上苍松翠柏掩映的百级石阶,可直达大明寺。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位于弘佛亭西侧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从广场西边的阶梯上去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往南看,就看到了藏经楼。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要经过一个桥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桥两边是水池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怎么感觉像御河桥的味道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回望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是大明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于19854月投资40万元重建。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大明寺旧有藏经楼,早毁。19854月,政府拨款40万元,将扬州福缘寺中残存的七楹藏经楼,迁至大明寺新址重建。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在清代,重宁寺、天宁寺、建隆寺、慧因寺、法净寺、高旻寺、静慧寺、福缘寺并称为清代扬州八大名刹。“福缘寺”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福缘寺位于扬州南门外通扬桥东南侧古运河边。始建于明代,为僧人明道创建,初名福缘庵。清顺治年间赐名福国寺,两淮盐运御史杨文愿为寺建燃灯佛阁。雍正元年(1723),住持僧济生率寺僧建三层万佛楼,并在寺北建塔院。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南巡时,寺中僧人超宗迎帝驻跸寺内,乾隆亲书“福缘寺”匾额赐寺,从此改名为福缘寺。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乾隆四十九年(1784),怡亲王允祥过寺,与住持僧佛尘言谈甚洽,回京后赏赐“法雨香风”匾额及《藏经》全部。咸丰三年(1853)寺毁于兵火。从同治初年起,寺僧默斋募化十三年复建,其徒玉堂、石珩、德纯、拂迷等又继续修缮。后方丈信林营建楼殿,又于楼后堆土垒石为山,种竹其上,并筑室以供游览。寺中弘戒、讲经、诵经不辍,成为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面南背北,二层五楹,九架梁,单檐硬山,轩敞疏廊,前有卷棚廊。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镂空花脊,屋脊之上,阳嵌“法轮常转”四字,阴刻“国泰民安”四字。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一楼正厅为方丈或法师弘扬佛法、宣讲佛经的场所,二楼为藏经处。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匾额由赵朴初题书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育才弘发”由常州天宁禅寺住持松纯大师题书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的隔扇门非常精美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福缘寺寺门朝西迎运河而开,门前一对石狮。山门殿三间,门开一洞。门上方嵌砌一块“福缘寺”石额,门旁置一对石鼓。殿内塑供四大天王。山门殿之北有一个竹园。第二进为大雄宝殿,三大间外加两个半间,计四间殿房。上面重檐翘角,四周皆设走廊。殿内左右悬钟架鼓,正中佛台上主供释迦牟尼,两侧塑供十八罗汉,佛台后浮塑海岛。后殿三间,殿内主供观音大土。大雄宝殿与观音殿的南边,建一座面南上下各七间的藏经楼。此外还有楼殿、偏殿、配房等,计有寺房约80间。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抗日战争期间,福缘寺的不少寺房为日军堆放马草之所。抗战胜利后,部分专房被作粮食仓库,寺中佛事渐衰。扬州解放时,寺内住和尚约10人,住持僧仁海。解放后,寺房为苏北机米厂所用。60年代,大雄宝殿被一场三个多小时的大火烧毁。其他寺房逐步被拆除,改建为厂房。1984年,将寺内最后的大建筑藏经楼移建到大明寺。而今,只在侧门尚存三四间寺房。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进入藏经楼大厅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此处为方丈或法师弘扬佛法、宣讲佛经之所。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大厅东侧挂“法正久住”匾额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正厅玻璃龛内供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汉白玉坐像,这尊坐佛像由香港弘勋法师赠送。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大厅西侧挂“作狮子吼”匾额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一楼是讲经的地方,所以椅子跪垫很多。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大厅内顶棚作藻井状,每一方格中彩绘盘龙图案,显得威严隶穆。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藏经楼外观,围护结构为标准青砖水泥勾缝,其主形式仍为清式构架及装修,有新中国建筑元素。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前廊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前廊东侧拱门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2009年曾修缮过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全貌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东侧山墙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北面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西侧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北面的窗户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窗户破旧了,但墙壁很厚。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窗户上有檐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北面的一个小门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藏经楼后面的路往前走是功德廊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寺庙里建功德碑,布施款者在碑上留功德芳名,这是遗留下来的传统。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大明寺每座重要建筑重建或重修时,都会为募捐者刻上名字。在去年大修山门殿时,发现了民国年间重修时捐献者名字,其中有不少盐商和官员。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人捐建药草苑也有勒石刻字。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在大明寺西花园,曾经有块著名的《赈荒功德碑》。乾隆元年(1736),扬州巨富光禄寺少卿汪应庚购地数十亩扩建芳圃,并重建平山堂。乾隆五年(1740),两淮灾荒,汪少卿又独力捐赈,救活几十万饥民,汪应庚美名传至朝廷,高宗尊呼“大勋卿”,乡民立汪应庚《赈荒功德碑》,惜今无存。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这座长廊呈回廊式结构,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唐式功德碑廊,它将鉴真纪念堂、鉴真药草苑、鉴真图书馆、鉴真学院等整个唐文化区连成一体,打造盛唐气象。其斗拱都是按照唐宋五铺作和四铺作法式营造,屋面用的亚光琉璃瓦,屋脊和屋面灰色基调与不远处的戒台相同,浑然一体,真是“唐风洋溢”。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大明寺功德碑长廊,纯木结构的仿唐风格功德碑廊显得特别庄重、高大,它长达52米,高达6.7米,进深3.6米,比颐和园的长廊进深还宽,加之位于大雄宝殿、鉴真纪念堂整个寺庙的中轴线上。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碑廊从形制上和文化上,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仿唐木构架,屋面筒瓦,整个建筑由两个四方亭、一个门亭和两边对称的走廊组成,功德碑位于廊中间,除了框架结构的亭子由混凝土构建,其余的廊、门亭、屋顶全是木结构,形式非常独特。功德碑廊采用的木材都是上乘的花旗松和杉木,有的上百年,立柱直径近一尺。这些木头都是从深山老林里寻得后,再沉入水中保存多年,此次取出晾干后用作梁柱,堪当重任。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正中门亭里有一观音像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在门亭正南侧是鉴真纪念堂的后身 

扬州大明寺(十七)藏经楼西侧是僧人人们的住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